乡村记忆——上梁

2024-03-13 08:09民俗

开车经过工业园区,忽见一在建大楼脚手架的防护网上悬挂着的一面巨大红色横幅格外醒目,上书四个大字“封顶大吉”,这就标志着这栋建筑竣工在即。而现在所说的“封顶”实际也就类似于过去乡下造房建屋时所说的上梁。

“上梁有如人之加冠”。在农村,造房子与娶媳妇、生孩子一样属于乡人们一辈子都要努力做好的三件大事,而建房又是娶妻、生子的前提和基础。不少人家为了能砌上房子娶上媳妇,辛辛苦苦节衣缩食许多年,更是不惜倾其所有。其中,上梁又被视为建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无论穷富,每到造房子上梁时主家总是要趁此机会好好热闹一番。在他们心目中上梁是否顺利、是否热闹,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而且也关系到自家子子孙孙能否兴旺发达。

俗话说:“一家不可无主,一屋不可无梁。”“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可见,梁在老百姓心目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农村,建房一般有选地基、夯墙脚、立中柱、砌砖墙、上梁、盖瓦、粉刷等一套程序。一般在开工前都要请风水先生看个黄道吉日方可动土动工。同时也要选一些水平高、口碑好的匠人来参与建设。简朴的开工仪式后便是热火朝天的砌墙立柱、立门开窗……一切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日子循序推进,等房子主体快要建好时,就要开始准备举行上梁仪式了。

梁在乡下俗称为桁(héng)条。上梁,是指在其他桁条全部架好后,架设最中间的一根正梁。上梁也会精心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时进行,通常是与开工日一样请风水先生预先算好的。上梁的前几天,主人家就要提前向家里的亲眷朋友发送喜帖告知。好让亲眷朋友,尤其是女主人的娘家人,早一点就把上梁那天所需的“担头”和贺礼准备好。到了上梁那天的一大清早,娘家人就会挑上由馒头、团子、方糕、粽子、面条、水果、糖果、炮仗等组合而成的“担头”来到女主人家里,少则一担,多则三五担。那“担头”用的是平时盛装稻谷小麦用的大箩筐,物品必须露出筐口,并精心堆放成金字塔形状,上面放着(松)柏枝叶和万年青,并用一块红布或红色的丝巾盖着,一些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也会送些丝绸被面等家用物品以示庆贺,这些东西上面都会贴上一张红色字条,上面写着某某人的名字。送来的东西越多,主人自然觉得越有面子。

良辰吉时一到,便开始举行上梁仪式。整个过程可分为发梁、上梁、抛梁、晒梁、待匠等几个环节。一般由一位瓦匠桌(工)头和一位木匠桌(工)头共同主持。先把选好的那根成色白亮、木质厚实、粗细均匀的桁条用两条长凳架好,两头用两根一样粗细的麻绳索牢,然后在桁条的中间分别绑上象征着坚贞牢固、万年长青的松枝叶和万年青,挂上一块象征红红火火、吉星高照的红色绸布。待等参与建房的工匠们各就各位后,两名看起来十分持重的匠人工头,一人腰间别着一把斧头爬上房顶,倚坐在山墙或立柱的两边。吉时一到,在隆隆爆竹声中,主梁被徐徐吊起。“一轮红日出东方,照着屋里亮堂堂。良辰吉日天色好,早就万年主栋梁……”一段段顺口溜式的“好话”也从工头们的嘴里侃侃流出。底下的众亲尤其是主家,嘴里也是不停地大声应和着那“好话”,“依金口,依金口……”。在阵阵爆竹声和呼应声中正梁便升到了柱子顶端,只见两名工头一人抱住桁条的一端,两人四目相对,相互释放出“行动”的信号,他们将桁条的榫头对准房柱的榫口,同时落斧“嘭嘭嘭……”几下便将榫头与榫口契合接牢,那美妙的敲打声和着“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的“好话”,又迎来了一轮“依金口,依金口……”的热情回应。

听到热烈鞭炮声的村民们也陆陆续续赶到了现场。紧接着上梁仪式中最热闹、也是大家最期盼的一个环节——“抛梁”即刻登场。那装着喜封、香烟、糕点的方盘,以及装着亲戚家送来的馒头、团子、糕点、糖果等礼品的筐子被先后送上了屋顶。方盘里装的是给两位工头的利是,两个用红纸包着的喜封分别装着2-5元的现金(相当于当年一个普通农民十天半个月的收入),当工头将喜封、香烟、糕点装满自己的口袋,并让身在上面的匠人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后,才开始将主家亲戚们送来的糖果点心向下抛去。这时,讲究一点主家夫妻就会撑开一条崭新的红色被面,站在正梁的下方准备“接宝”,早已达成默契的工头便会首先将用红纸包着的铜钱(铜质的古代方孔圆钱)、糖果糕点等先往主人的被面里抛。站在周围的亲亲眷眷、左邻右舍们也老早就伸长脖子,踮起两脚,瞪着双眼,张大嘴巴地看着上面。

当师傅把大把的馒头团子、糖果糕点等像天女撒花般“洒”向人群时,底下一片欢腾,高潮迭起,现场洋溢着浓烈的喜庆氛围。“噶(这)边,噶边!”听到“熟悉”的声音,师傅们也会笑眯眯地转过身去“以权谋私”一下,把手中的东西朝着声音发出的方向抛洒下去。底下的男女老少们有的摊开双手、掀起衣襟或围裙(土话称余袄布),有的干脆脱下外衣或拿来盆子,有的则脱下戴在头上的草帽反过来张着,各显神通地迎接着空中落下的礼物。随着欢呼声的此起彼伏,一阵阵“喜雨”洒向不同的方向。在夹缝中“生存”的孩子们因为高度的劣势,自然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他们却一点也不示弱,发挥着自己身子小灵活机动性强的优势,眼疾手快见缝插针地争抢着落在地下的东西,如果一下子抢到两个自己手里又拿不了,就马上跑到边上交给自己的家人后又一头冲进拥挤的人群。馒头、团子、糕点、水果等都是祼包装的食物,但早就满口流馋(口水)的孩子哪里还顾得上邋遢(nah tah)不邋遢(脏不脏),用手或衣角抹一抹照样送进嘴里,迫不及待地品尝起“胜利”的果实来。

当然,主家准备的礼物最多,总也会有空手而归的,但一点也不必沮丧。因为按照风俗习惯,主家都会给自己的亲亲眷眷,以及村里的挨家挨户送上一份上梁点心。而那些一无所获的孩子们还是不太甘心,在大人们纷纷离场后,还呆在那燃过的红纸屑堆里寻找着最后的“猎物”(尚未燃爆的鞭炮)。

硝烟散去,余音绕梁。一场激动人心的“抛梁”仪式在一阵阵欢呼声中慢慢落下了帷幕。此刻众人一起退出新屋,让太阳一缕不绝地照射在新梁之上,老话谓之“晒梁”。晒梁代表着一个新家的开始,也是对新屋的美好祝福和祈祷。与此同时,匠人们该方便的方便,该休息的休息,洗手、吸烟……静待上梁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待匠的正式开始。

待匠,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吃上梁酒。正如前面所说,砌房造屋是农家人一辈子的大事喜事。办一场像模像样的上梁酒既是对匠人们辛苦劳作的款待,也是对亲朋好友赠送礼金礼物的回报,更是对砌房造屋这件大事的庆祝。因此,每逢此时,主家都要如办结婚宴那般隆重热烈。考究一点的人家还会专门请来厨师撑勺,鸡鸭鱼肉,冷盆热炒,白酒米酒好不热闹。这场酒席,瓦匠木匠中的两个工(桌)头,是大家“主攻”对象,上梁仪式也往往都是在他们的不醉不归中走进尾声。

从古至今,无论盖什么样式的房子、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盖房时无论是架梁还是现浇(筑房顶),都少不了上梁(封顶)的仪式,只不过仪式的繁简程度不一而已。小的时候,家里因为经济原因,也从未建造过新房。只是上世纪七十代初,有邻居因异地建屋在我家过渡时,对砌房造屋才有个大概的了解。最为幸运的是,在那生活拮据的年代里砌房造屋在好菜好饭招待匠人的同时也一度改善了家人的生活。而对我们来说,两家人同吃同住的日子里自然也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村里人家的房子也是越建越好。但过程较以前简化了许多,不少人家干脆把材料、建设、装饰等工程全部承包给建筑商,省去了不少的人力精力。村民们欢天喜地争抢礼物的抛梁仪式也不多见,即便有也与过去那种热闹非凡不可同日而语。上梁酒也与搬家酒合并在一起,择一个大家都有空的吉日在饭店或请乡村厨师上门办上几桌,在推杯换盏中收获着亲友们“迟来”的祝福。不过,待匠的环节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要么是上梁(封项)的当天举办,要么是干折折(即折算成现金)装入匠人的腰包。

犹记得,十几年前自家老屋因年久失修面临倒塌推倒重建,虽为“包工包料”(瓦匠工头总承包),但上梁那天也专门设宴款待过参与修建的匠人们,用本家老兄的话说:“别的都可以省,这个可不能省。”由此可见,无论是上梁、抛梁,还是待匠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寄托着人们吉祥如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也传承着国人尊重他人、心怀感恩的优秀品质。

公众号:乡居小唱

标签:
全部评论

最近更新

  • 《月波洞中记》宋刊本,中国古代四大相书之一

    《月波洞中记》,此书始见于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属于中国古代四大相书之一,被收录于子部珍本备要第333种。今天分享的这个版本为张仲远传本,潘时竦(宋)刊行。pdf电子版大小:10.7MB,合计60页..

  • 《阳宅秘诀》新镌阳宅便览备要大全总论

    《阳宅秘诀》,新镌阳宅便览备要大全总论,潭阳后学魏鑑汇述,清宣统二年经述堂版,民国二十八年冯观平抄,全本共62个双面,合计124页。内容包括:太极图说论,周天度数日月历象定论,天地定位之图,两曜之图,晦朔..

  • 《三盘串线一贯珠》纂註二十四山各线分金秘诀

    《三盘串线一贯珠》,纂註二十四山各线分金秘诀,清嘉庆年间名师邹理章著,全本共69页。前清嘉庆丁卯年间,麻岭邹理章师著三盘串线一贯珠,即穿山透地坐山相合,具徵孤诣,仰见明师,周流每系潮属,自谓不得世用,辜..

  • 《安宅》手抄本

    《安宅》手抄本,全本共97页。内容包括:戌乾亥静宅坤门图,八宅喜气,戌乾亥动宅坤门图,壬子癸静宅巽门图,人子癸动宅巽门图,丑艮寅静宅兑门图,丑艮寅动宅兑门图,甲卯乙静宅离门图,甲卯乙动宅离门图,辰巽已静..

  • 广西桂平挖蛇事件是真是假,蛇精吓死司机

    09年的广西桂平挖蛇事件新闻曾经震惊了许多人,据说当时挖出140岁金色蛇精!这条金蛇长达16米,不仅如此头上还有蛇冠,挖蛇的司机还被吓得遭受剧烈惊吓突发心梗而死了!这些年来修路挖出千年蛇精的事情屡见不鲜,像这..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