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杂书记缘 余园诗稿 内容: 九十年代的一个时期,莲湖公园西门内靠北,开着一家古玩旧货门面,也有旧书,依稀记得这部《余园诗稿》就是在那里买的。 《余园诗稿》线装四册,署湘乡姚文蔚莱波甫著,共分《墐户集》、《愁城集》、《补穿集》、《晚晴集》,每集一册,有薄有厚。 全稿及各集无序跋,拿起来翻了半天,除了署明“湘乡姚文蔚莱波”外,作者是哪 个时代人? 何身份? 操何业? 有何背景? 是何政治立场? 都一概不知。 哪我为什么要买了这书呢? 在我乱翻时眼见书中零星撒着些“钟楼”、“莲湖公园”、“八仙庵”、“围城”等有关西安地望的词汇,心想书及作者既然与西安相关,一定有些意思,先买回来再说。 买回来几次打开看不出名堂,就闲放在那里。 最近眼花不能正经看书,也不能干正事,就把此书再拿出来乱翻,留了些初步糢糢糊糊的印象,总的说就是:这本别集的作者,在晚清光绪宣统时期有过短暂的仕途生活,曾在陕西任过县级小官,无甚政绩,而于诗艺尚熟,有《余园诗稿》四卷,多为应酬唱和之作,很少反应现实,信息量不大。 写诗语意不够显豁,晦涩而浅平,用典太隐,写诗又多形式游戏, 如回文诗、辘轳体、双叠体等等。 近日,我像嚼鸡肋一样,把四本意思不大的书当作玩具来消磨时光;当作仪器来疗治抑郁和脑力的退化;像考据派(姚鼐把做学问归纳为义理、辞章、考据三类)那样,从翻腾、找寻、联系、推算中,来寻找有关作者生平问题的答案。 此举价值极微,但对一个已染积习者,却觉有些趣味。 在这种啃鸡肋中,我沙里淘金,理出了姚文蔚的简况和基本经历。 集名诂义《愁城集》,1926年镇嵩军围西安城,饿病而死者数万,姚在城中。 《愁城集》P21《寿刘勗初师七十》附注:“去年围城中,师悯吾孤弱,令仲君留城相助,极资其力。 ”《墐户集》岁首多雪气温寒冷,此用《诗经. 七月》“穹室薰鼠,塞向墐户”典,谓防寒也。 《补穿集》集首诗首句“补穿何所补,诗思得环中”,诗题“补穿节”附注“正月二十日”,按此日为“补穿节”,亦称“补天节”,民间谓之“补天补地”。 《晚晴集》李商隐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姚四十九岁,生活略安,心情闲适,谓之晚晴。 《余园诗稿》四个集子,从各集中透漏出的信息可以判断,每集大部分基本写于同一年里,具体说就是:《愁城集》1926年;《墐户集》1927年;《补穿集》1929年;《晚晴集》1932年。 姚与气味相投的诗友建了一个“群”,俱以“园”名其号,如余园、石园、棠园、适园等。 名号、藉贯《余园诗稿》署湘乡姚文蔚才波甫著,又《补穿集》P12《酬于白二公赐寿原韵》诗中附注:“予原名文运,因生于先大夫四川军装局差次,其局在贡院内偏,而院之正门悬有天开文运一榜额也。 ”此诗中有"已辱嘉名惭肇锡"之句,用屈原《离骚》“皇揽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之典。 则知该稿作者原名文运,后改名文蔚。 是以姚文蔚,字才波,号余园。 祖藉湖南湘乡,生于四川。 生年《补穿集》P7诗题:“四月十六日雨,年、月、日皆己巳也,得石园喜雨哭女诗三 首。 ”按,己巳年己巳月己巳日为1929年5月24日,农历四月十六日,知《补穿集》写于1929年,即民国十八年,关中大饥馑。 《补穿集》P11诗题:“四十九岁初度,仍用历年年字韵”。 1929年49岁,可推知生于1880庚辰年,即清光绪六年。 离蜀之年《补穿集》P5《端午次棠园韵》:“回首蓉城四十年,龙舟競渡乐阗然。 ”1929-40=1889,1889-1880=9,九岁离蜀。 来陕之年《补穿集》P5《登钟楼游览天文馆》:“髫龄旅陕今白首,往事难将笔借口。 钟楼盛地未一登,三十余载虚住久。 ”1929-30=1899. 姚文蔚1899年来陕。 姚生年1880,1899-1880=19,1899年来陕,其时尚未弱冠。 《晚晴集》P6《补祝吴敬之六旬晋九寿》夹注:“吾壬寅(1902年)到省未久君以任华阴。 ”壬寅1902年到省,不知何指? 赴日考察教务之身份及年份《愁城集》P5“今年元旦大雪,二十年前辛未吾在日本,亦逢元辰下雪。 ”此处说“二十年辛未” “辛未”显然有误,辛未为1931年,就此时(1926年)言,1931年即为“未来”,日已侵华,且姚为清之遗老,何“考察”之可有哉? 。按,正确之时间1926年之“二十年前”,当为戊申1906年,政权尚为满清。 诗中谈当时日俄战争,日人狂热正炽。 证明时间为1905年之后。 《晚晴集》P9《怀仇涞之》附注:“樊山方伯强留任高等学堂监督,时余忝庶务长. .. .. 迄今二十有六年矣。 ”1906+26=1932,正是《晚晴集》成集时间。 从此文字又可知姚1906年是以中国高等学堂庶务长的身份考察日本的。 满清立场《愁城集》P21《寿刘勗初师七十》附注:“辛亥军兴,送眷属避地师家,备蒙优待。 ”《晚晴集》P10《怀杨吟海》题注:“吟老与吾同赴东瀛考察学务,辛亥在华州任死节。 ”辛亥避难、死节,显为国民革命之敌。 由以上考证,总结姚文蔚简历如下:姚文蔚,字才波,号余园,祖藉湖南湘乡,清光绪六年(1880)生于成都,九岁时随父离开四川,光绪二十五年(1899)未弱冠时来陕,就任礼泉知县,后迁中国高等学堂庶务长。 光绪三十二年(1906)曾以高等学堂庶务长身份赴日本考察学务。 辛亥清亡时姚年仅三十一岁,而心向旧朝,堪称遗老,后未出仕从政。 善诗,有《余园诗稿》四卷,多为酬答唱和之作,亦多囿于个人私情私感,社会信息稀薄。 稿中如《墐户集》中《拆屋歌》写民国时的政府强拆、《补穿集》“二月十四日大风扬尘”写当时的沙尘暴、《晚晴集》中《挽宋芝田》称颂宋伯鲁等篇尚可赏读。 乏米之炊,瑕玼难免,期待方家,有以教我。 发布时间:2025-04-23 08:12:59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