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突破与发展 内容: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老路是一种经验,经验是一种思维定势。 按经验办事,不容易出错。 但与创新就格格不入。 走老路就更谈不上发展。 因此,人们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 文学忌讳按经验办事走老路。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有一段话:习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照“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科学更不能走老路。 在科学是生产力的今天。 科学走老路往往意味着落后和挨打。 科学要想发展,就要敢于并勇于打破前人的框框。 爱因斯坦和牛顿处在科学的顶端,但爱因斯坦和牛顿最后皈依了宗教。 爱因斯坦和牛顿敢于打破自己,现在很多科学家却不敢打破爱因斯坦和牛顿。 就在这两个人的定理框架内研究来研究去。 而科学真正需要的是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新的牛顿和斯坦。 按照惯性思维,永动机是一种不可能。 但古代鲁班发明的飞鸟,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其实都是一种永动机。 地球的自转,九大行星绕太阳旋转,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旋转。 这也是永动模式。 不敢突破前人,就永远走不出前人。 对宗教中的描述那更是永远探测不到,甚至不敢去想。 人生也是如此。 人有生老病死。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 长生不死就是打破这种思维定势。 古代有很多长生不死的故事。 《太平广记》记载,给老子牵牛的小童叫徐甲,老子出关的时候,徐甲就一万五千岁了。 老子为了试验徐甲道心是否坚固,就用稻草化成一个美女,答应要跟徐甲结婚,让徐甲跟老子讨要这些年的工钱。 老子把徐甲身上的太玄清生符揭下来,徐甲就立刻变成一具枯骨。 关令尹喜替徐甲求情,老子又把太玄真符又粘在徐甲身上,徐甲立刻又复活了。 老子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名字显世。 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因此叫老子。 这种长生的故事很多,可惜现代人都把这叫做神话传说。 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势。 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就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文学、科学、人生处处充满思维定势,这些定势(惯性思维)不打破,很难取得新的成果。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以类似电波的思维波形式存在的。 电波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存在,那人的思维波是不是物质? 这样看来,物质决定意识,可不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决定另一种物质? 反过来可不可以成立? 发布时间:2025-04-25 08:11:10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