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雁南楼 内容: 古书方细读,萧条已满屋。 荒村无佛刹,落日有酒垆。 苦身求名利,刻骨泪湘竹。 我惟余一梦,云暗裹栖乌。 立壁能捉影,清竹自捕风。 本非菩提树,洒扫如有僧。 自西陵东北陆行百二十里,有方山,其岭四方,素崖如壁,天清朗时,有黄影似人像,山上有神祠场,特生一竹,茂好,其摽垂场中,场中有尘埃,则风起动此竹,拂去如洒扫者。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纣王的哥哥微子,绝望后选择与周合作。 后来,他在朝周的路上,路过殷墟,看到绿油油的麦和黍子,感慨,这是父母之国啊! 宗庙社稷之所立。 为祖国难过,想放声哭,又与此行矛盾,偷偷抹眼泪,又太娘。 所谓男愁唱,乃高歌一曲,歌曰——麦秀蔪蔪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心上人啊,不跟我好了——这下直接娘化了。 今天可能觉得别扭,但先秦确实喜欢把君臣关系比喻成男女爱情。 屈原就是这种风格的巅峰。 所以看毛诗,怎么什么事都牵扯到兴亡,原来很合理。 今天恰好相反。 你真没那个意思,但平台觉得你在影射。 另外,油和好,也不押韵啊。 所以古人给末句改成了,不我好仇。 其实,是押韵的。 好读作吼,不是新鲜事。 就像脚读作jio。 。。 另,史记以为箕子。 文选注,末句为不我好兮。 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萌让为士大夫。 书大传萌通氓,人萌,就是人民。 但人萌读起来,像是一个感冒的小孩在说人们。 帕斯卡赌注——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他不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如果他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我将有很大的坏处。 所以,宁愿相信上帝存在。 赵汀阳说,可是神有很多怎么办? 李敖说他一个朋友,枕头底下压着佛经和圣经。 不管怎样,这都是人的选择问题。 但,还有一种赌。 康熙年,耶稣会押太子,喇嘛教押雍正。 汉字到底多难学?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研究文字学的大家。 到最后竟然说,汉字太乱,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不如西方的拼音字。 。。 其实英文单词何尝不是一字多义。 但汉字假借确实太多。 比如,璇玑,旋机,哪个对? 都对,而且一个意思。 这样的例子太多。 一方面,历史太长,很多字演化中字形变了,为了更符合某意。 另一方面,中国太大了,各个地方说法不一。 再比如,芒然,今天应该写成茫然。 已经统一规定了,再写成芒然就不对了。 但你管得了活人,还管得了死人吗? 读前人的书,还是得通。 。。 但你又为什么对这些学问感兴趣呢? 还不是因为它有内容有东西? 就像抱怨一个人有很多性格,很难一览,而这不恰恰是魅力所在吗? 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 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做学问的皇帝如果把做学问比喻成唱歌,那康熙其实唱得还可以。 字正腔圆,句句在调。 而雍正唱得一般,却是麦霸。 他如果要拼歌,先让对方永远闭嘴。 而乾隆,则是五音不全,而开演唱会者。 可能你说了,不去听就是了,耳不闻心不烦。 沾衣欲湿杏花血,小心脑袋。 冷笑话世上最早的定律,萧何定律。 想想古人发明年号也很有想象力。 什么是所有人都必须挂在嘴边的? 答,时间。 给一段时间起名,就相当于化人耳目。 所以古代甚至一个皇帝用过很多年号。 当然年号的问题非常复杂,我只是说它可能具备的一个心理上的作用。 粘高粱,就是粘的高粱。 那高粱呢? 就是高的粱。 那不高的粱呢? 粱就是小米。 所以叫做黄粱一梦。 做梦的时候隔壁正在焖小米饭,黄颜色。 现在北方把小米的作物叫做谷子,粮食去皮后才叫小米。 谷本来是山谷的意思。 谷子的谷,应该是穀。 左下角有个禾字,禾苗就是谷子的幼苗。 说文,禾,嘉穀也。 好的谷子才叫禾。 所以锄禾日当午,指的是耪地的北方人。 因为小麦做成面粉,不是粒粒,水稻也不需要当午锄禾,看不到禾下之土。 说文又说,谷子这种作物,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从农历的二月到八月,正好是节气最好的半年。 都让谷子占了,所以叫做得时之中。 所以,中和的和,和平的和,是禾边。 谷子也叫粟。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说明当时西周主食就是小米。 尚书大传开篇就说,辨章百姓,百姓章明,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穀。 大米的功劳是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但小米才是刻在文化里的食物。 或许黄种人是吃小米吃黄的。 。。 现在人们喜欢说,北方人面食。 并非原初面目。 可以想象一下,本来都是指小米的,穀(谷),禾,粟,粱,后来都演变成了粮食作物的总成。 也就是说,有小米,吃小米,没有小米,也把别的粮食当小米来吃。 尤其粱,还成了精美粮食的泛称。 所以有个词叫粱肉。 意思是有硬菜时,主食当是小米饭。 。。 当然,对小米没这么深感情的人,可能一眼想成了手机。 另外,我家猫,虾都不吃,却把小米粥当肉汤喝,也是奇观。 可能狸花猫太中华田园了吧。 所以先秦的诸侯都自称不穀。 意思是,我这个不爱小米的人,谦称。 (玩笑)不要小瞧谐音梗夏天可种黍菽。 黍就是黍子,菽就是豆子。 它们都读shu,不是巧合,因为夏天种植,所以取暑的谐音。 强土种黍,高田种菽,高地强土可种禾。 汜胜之书也可见小米的强悍。 而秋天种麦,麦谐音埋,麦子要过冬的,所以要深埋。 更关键的是,四时和四方,都是谐音。 看过易经的人都知道,震卦的意象主要是动。 震在东方。 东就是动的谐音。 而东方属春。 春和出谐音,万物破土而出。 春天也是萌动的季节。 所谓蠢蠢欲动,蠢就是动,所以这个成语就是动动次动。 南, 谐音任。 夏,谐音假。 西,谐音鲜。 秋,谐音愁。 北,谐音伏。 冬,谐音中。 其中,an和en,现在读起来不太谐音。 还有,b和f,现在毫无关系。 可以想象,为什么布达翻译成佛。 另外还有,zh和d,大舌头的人会把长大说成挡大。 当然当然,古代发音要去古代找例子。 这很复杂,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突然一下子谐音太多,有点惊讶。 想不起来是我写的句子,还是别人的诗,或者是幅漫画了。 总之意象就是,地下有位巨大的老人,路灯的一明一灭,就是老人抽的旱烟。 这是一天一呼吸,有没有一年的呢? 尚书大传说,夏天,就是呼出万物,冬天,就是吸藏于内。 所以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冬天植物萧条动物伏藏。 一年,正好是大地的一次呼吸。 百姓没有哪个时期,中国正好拥有一百个姓。 甚至宋代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已经好几百个了,所以通常理解,百姓就是约数。 但白虎通给了一个解释。 首先,姓先于氏,那么,姓如何定呢? 按照音律来定。 五音为常,宫商角徵羽,叠为二十五,再加四时,所以为百。 四时对应四方,比如,你姓北宫商,他姓南徵羽。 当然,这些都起源于文字之前,所以当时只是一些音节和音高。 四乘五乘五,所以是百姓。 当然,也未必要一个一个说出来,音高嘛,也可能同时说出来,类似和弦。 你贵姓? C和弦。 你贵姓? Em。 。。 最早定姓的时候,还没有太复杂的社会。 只是为了知道谁亲谁疏,同姓不婚,区别于禽兽。 比如,交易对方还号称自己是大老虎的后代呢,你们却说自己是北宫商家族,就高级一些。 就像喝酒,有些人刚喝两杯,你就知道他是个蛮子。 可能有人说了,四时对应四方,你也不能直接改成四方啊。 有证据的,书大传解释六宗为天地四时,而汉书引欧阳夏侯三家说法,则为天地四方。 其义不异。 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以田连、成窍之巧,共琴而不能成曲,人主又安能与其臣共势以成功乎? 这已经超越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层面了。 本来也只是互相利用,哪怕搏击狡兔的时候激动了,也是傻子。 反套路先秦诸子常讲这样的故事——王问个问题,某人答一番道理。 王服气。 我还没系统读过孟子,想来也是这样的格式。 而韩非常讲的是,某人一番话说服了王,但他别有用心。 也就是说,理归理,还有个意,有个居心的问题。 穿串儿,古语怎么说? 援椎贯脔。 为什么是中饱私囊? 何谓中饱? 韩非说,库府空虚于上,百姓贫饿于下,然而奸吏富。 是为中饱。 为什么模型是木字旁和土字底? 水曰法,木曰模,土曰型,金曰镕,竹曰笵。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这是月和乌两质点在时间里的振动图像。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是特定时刻浪涛中无数质点的波形图。 虽然古人没有时空理论,但很懂它们的对比。 经常上句是某地的千年,下句就是如今的天地。 千秋雪对万里船。 本来嘛,中国也确实大,历史也确实长。 先秦诸子提到尧舜,就是很久远的过去了。 没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对不上天下的九州。 反过来没有广阔的天地,也对不上那变通不忒的四时。 忽然想到一个跑题的问题。 李小龙和泰森谁厉害。 泰森不了解,据说阿里是号人物。 那么阿里和李小龙为什么要比个第一呢? 就不能做个好朋友? 易经乾坤统领六十二卦,但没有说乾是老大坤是老二。 那是后人的臆想。 易经讲易,简易变易。 但乾坤二卦,纯之又纯,偏偏不易。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搞二元论,但永远离不开二元性。 两山相对出,多美! 日月相继明,多妙! 老子说,有了美就有了丑。 庄子说,天地为小秋毫为大。 这都是在说维度的问题。 思想里少了一对二元性,就少了一个意识维度。 最后干巴巴,收下最后一组对比,大往小来。 可能这也是仁的真谛吧。 二人为仁,两个人的关系比一个人的心事重要。 李陵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 发布时间:2025-04-27 08:05:21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