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司马光的变法为什么能让北宋变强? 内容: 说到司马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如果提到司马光,很多人会把保守派、坏人的标签贴在其身上,而这无非来源于司马光的治理主张。 很多人把王安石变法放在了正义的天平上,因为对立的司马光就被放在了遭人唾弃的角落。 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分歧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王安石主张减少支出来缓解北宋的财政压力即节流。 而王安石主张通过扩大收入来缓解财政收支,从人的意识来说王安石的来源更符合大家的思维,但从北宋整体来看节流更符合其实际。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为什么司马光“不切实际”的变法更能让北宋变强:一、北宋财政亏空的原因。 在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北宋并未出现财政亏空,而后来财政亏空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三冗。 简单来说就是机构臃肿、人员泛滥、禁军开支庞大,而这一切说白了就是这些朝廷大员欲望的膨胀。 首先为什么会冗员,说白了就是少干活多拿钱,顺便还有个背锅侠。 而冗军就是,北宋的禁军在当时除了吸收流民还有一些王公子弟也在里面混空饷,说白了就是一个正宗的“养老院”,只不过养的是这些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 而这个必然导致开支异常庞大,再加上每年的岁币,也就有了“冗费”的出现。 二、利于朝廷而不利于百姓的开源。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用了简单的四个字:用人不当。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开源的本质就是与民夺利。 我们可以看看,不管是青苗法、市易法还是三舍法都会大量的钱财落入这些执行者手里。 这就像猫枕咸鱼,怎么能不动心思? 而这从根本上就决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因为北宋财政亏空的根本原因就是庸吏过多,你在用这些人变法不是很可笑吗? 而王安石的开源其实就是想通过增加收入来满足北宋朝臣的欲望,即使变法成功了也不可能真正改变北宋的窘境。 这就像人性一样,你给他多少钱他都不会满足,相反还会激起其更大的贪欲。 对于北宋君臣也一样,这些臣子看到这样的窘境都可以通过开源解决。 那么他们就更加肆无忌惮的“三冗”,然后更大规模的亏空。 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将北宋彻底断送在深渊里,而这一系列操作里,受伤的就是无辜的百姓了。 三、利于社稷利于百姓的节流。 从道理上来说,司马光的节流是利于大宋社稷和百姓的,一方面节流可以减少财政支出缓解财政亏空。 同时支出少了收入也就少了,这也在变相地减少百姓负担。 但节流对于一类人却是非常不利的,那就是北宋君臣。 你想想,饭菜由满汉全席变成四菜一汤,工资由4500变成3800谁又会愿意? 而司马光的变法损害的也是司马光自身的利益,所以也可以看出他是真心为了北宋。 但也能从一个角度看出,司马光的主张所面临的困难究竟有多大! 首先就是来自于皇帝和王公贵族的压力,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拼命打压司马光。 其次,来自于政敌的压力,这些人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政见也疯狂打压司马光。 最后就是来自于支持者的压力,这些支持者甚至是司马光的家人也会因为其利益受损而反对司马光。 但不管怎么说,节流是利于百姓能解决财政亏空的根本。 而我们纵观历史,但凡能将有利于社稷的都是节流,而开源只是加速王朝覆灭的猛药。 而与司马光不同,那些成功的节流都必然有一名英明的皇帝和精干的臣子,整饬吏治提倡节俭并从自我率先垂范。 比如汉文帝不光节流而且简衣简行,这才有了文景之治的开端。 而节流也就决定了司马光不可能受史官们的待见,不受史官待见的代价就是被黑得体无完肤。 比如他们会用司马光引用古典来司马光古板、保守,但古代的这类奏折就是一个摆设。 一般就是皇帝看了心领神会,然后把这个大臣召见独自谈话,这个大臣就会说现在的大臣废物很多,很多都是吃空饷不干事的,应该节流裁撤。 于是皇帝也会引用古人以节约为光荣之类的虚词来实行改革。 你想想,如果奏折里直接说大臣都是吃干饭的窝囊废,那不把人都得罪光了么! 而这样的剧情也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简单来说你向领导说某个人只混日子不上班,肯定是去领导办公室或者背地里说,你能当着全公司面指着鼻子说吗? 而我们看古代,如果一个人从平民一跃为帝就会以名不正言不顺而遭到史官的口诛笔伐,相反如果一个人是王公贵族,那么就会受到史官的拥护和称赞。 但从实际来说,没有背景的成功才更加励志,刘邦是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身为仕族拿着皇家俸禄的史官在利益和权力的双重压迫下,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这还不算史官的偏见和个人恩怨。 比如很多人知道雍正时期的大将军年羹尧,却不知道南明第一战神李定国。 难道李定国没有年羹尧优秀吗? 并非如此,这也可以看出得罪史官和不和他们站在一个阵营的后果,有多可怕。 发布时间:2025-05-08 08:29:26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