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些东西需要厘清,否则大众对中医的误会太深 内容: 如果我们打开百度,搜索:文明。 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以下将引用百度百科原文描述):文明(汉语词语)“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比如华夏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看起来有什么问题吗? 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这类行文及思路,非常像我们上学时的教科书语调。 尤其可以将整段文字,提一个重点出来,便是:“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 ”但这是西方观念下的文明定义。 文明,一定包含着医学。 那么由西方所定义的文明观,一旦涵盖了整个社科话语权,那么自然也就将不符合于其体系的医学看待为异类。 这就像当西方文明,对非洲与美洲的侵略,看作是文明对野蛮的战胜。 这些观念再逐渐写入教科书,人们的意识中,就难以避免地也会对所谓文明这一概念,形成如百度百科上的这种定义。 再而形成所谓的文明等级划分。 并最终局限于以科技能力,作为文明等级划分的标准。 这一标准化,会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粗暴到,我们如今会将聚集有大量财富与资源的城市与落后的山区对立起来,前者文明,后者蛮夷。 我们会将能够经过所谓科技验证的一切,对立于一切未能以科技进行解释的事物。 整个文明观念,充斥着形而下的标准量化。 正是在这一标准下,对中医的屠杀,以及种种知识观念上的偏见,撕裂了整个社会。 在当今整个主流的知识分子圈中,看中医往往会落成笑柄,会成为各路精英朋友们嘲讽的对象。 只能偷偷去看。 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更是形成各种嘀笑皆非的求医观念。 比如,中医看慢病,西医看急症。 什么中医是让人糊里糊涂地生,西医是让人明明白白地死。 更有甚者,会将一堆西医诊断报告,要求中医按西医病名进行开药。 而中医自己也由于逐渐丢失了自身的内核,变得自卑,进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沦落为四不象。 而少数坚持中医传统的人,又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被大众看作是神棍。 实际上是整个文化观念出了问题。 病了。 中医,自然是产生于中国的文明体系下,虽然整个中医医学发展史上有过多次与其他医学的交融,但内核从未变过,那就是天人地与精气神的观念。 中国的文明体系产生的源头,是什么,是天文。 天文,是华夏文明的本源。 整个华夏文明是构建在天文学的基础上的。 先有天文,后有人文。 在古先民的民生学科中,首先发生了三大科目,天文为首,再而是数学,以及力学。 这三大学科,完全息息相关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天文为农业服务,保障食物来源。 简单地讲,华夏地区并不是热带地区,也并不完全依靠于狩猎与采集,所以四时的播种,都需要掌握着至关重要的时机。 依靠天文学,把握农时。 正所谓“观象授时”。 人们在天文学中,逐步掌握了时间的奥秘。 掌握天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观测天象星象。 为了能够精确化整理天文数据,于是产生了数学。 所谓讲的“天数”一词,就是相关于此。 由于对耕种文化的发展,定居成为了可能,于是人们需要开始建造房屋。 力学也就产生了。 因为建筑必须依靠力学的支持。 在整个由天文、数学、力学所构成的定居格局后,相应的医学体系也就应运而生。 所以,在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中,会有“山、医、命、相、卜”一体学。 这五者,包含了华夏天文、华夏数学、华夏力学。 而华夏的文明观念,几乎可以说是独有的。 并非如百度百科上对文明那种解释与定义。 并非是将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元素集合,当作文明的标准。 用西化的文明观念,对中国传统的文明观念下的种种原生事物,进行定义看待,自然是不客观的,也是非理性的。 也是会发生矛盾与冲突的。 中医的本源,也在于天文学,并且在于天与人与地的相合。 这一概念,是中医的基石。 不回到原本的中国文明文化观念中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发展中医,基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医的神,在本自的中国文明观。 是时间的医学,人文的医学,地理的医学。 绝非仅仅技术上的医学。 用重技术的医学观念,看待包含了历算、人道、地文的医学,自然看不懂。 民众又限于形而下的文明观念,也更难理解天人地医学。 由于西化愈加严重,我们自有的宝贵文明与文化,被看作了迷信。 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的概念究竟是什么? 具体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基本的华夏文明观念。 并不完全是以一种形而下的数据集合,技术要素累加,作为文明。 更进一步地讲,就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追求的是人的文明,追求的是个人在天人地三者相合下,塑造个体文明,进而形成社会的文明,群体的文明。 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 文明的个体,是社会群体文明的基础。 古人先民对文明的观念非常朴素。 文可章,便是文明。 从“文”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间有个心。 文字,有个特别重要的内涵,便是“心斋”。 章,彰显之意。 文章,不光是错画交文而纹。 更是指个体的文,可章,则为明。 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所谓文明的重要观念。 一个人的文可章,便是一个人的文明。 一个群体、社会的文可章,便是群体与社会的文明。 所以古圣人天文授时,人文设礼,地文格物。 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懂得如何顺应天时地利,获得人生最大的幸福。 而且这个幸福,是由内而发的,是重视内心的,而非单单仅仅是外部技术上的发达。 从而达到人心可斋,斋而可章,章而为明。 这便是朴素的中国文明文化观念。 所以说,华夏的文明文化观非常独特。 所以,传统的中医看待疾病,一定是会从天人地着手,而非仅仅量化技术标准。 更多地是强调医之文,道之文,法之文,术之文,器之文。 所有的道法术器的文,为的是帮助人之文。 人之文,格于万之物。 万之物,明之于人之心。 人之文不章,则无明。 医不从于万物之理,则不明。 万物规律,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是格物,这是尤为突出的特点。 格者,致也。 格物而致知。 用现在通俗的话讲,就是个人对自然外在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自然是什么,就如实记录下来,进行整体分析。 就像最初的圣人观象授时。 编纂出合乎天地运行规律规则的法,法再产生出彰显天地规律的术器。 这样的研究方法,与西方的文明传统截然不同,不是那种假设一个存在,然后用技术手段求证,再记录数据。 所以,不同的文明观,产生了不同理念的医学观。 懂得了这些基本观念,再去看待中医,而不是照搬西方那套科技标准,才能多少理解一点中医,理解一些中医规律。 才不会动则斥之迷信。 发布时间:2025-05-14 08:03:32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