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仲景的脉象,被清朝官二代破解,却不为人知 内容: 早年搞伤寒,明明知道张仲景走的是脉证并治的路,但是搞不懂脉,无奈搞证。 跟鲁迅一样,跑到仙台晃一圈,捡到一本吉益东洞的《药证》,如获至宝。 后来发现大塚敬节搞腹证搞得好,又跟着搞。 摸到软如棉花的腹,再加上问诊怕冷,心里面就很开心,真武汤能管些用。 鸠尾区域敲一敲,贴着耳朵听一听,有水声,茯苓饮,人参汤就会好使。 那段时间有点走火入魔,逢人就敲,颇有改行卖西瓜的架势。 大塚敬节还提出一些看法,“外感以脉为主,内伤以腹为主。 ”内伤是李东垣原创的,详细的诊断方法写在《内外伤辨惑论》。 日本拿去,断章取义,全然不是一回事。 可是当时的我学得特别起劲。 常常对自己讲,这叫“礼失而求之野”。 明治维新之后,无数热血青年跑去日本,求治中华的良方。 百年之后,局面依然如此。 落后不仅挨打,五千年来的自信都被打断了脊梁。 类似的经历,但凡搞中医的人都有所体会。 所以有一天翻到清朝这位官二代的医书,心生喜悦。 周馥是晚清重臣,追随李鸿章办洋务三十多年,晚年升任两江总督,曾经支持开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长子周学海,因为弟弟病故,发奋学医,尤其精通脉理。 《重订诊家直诀》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小册子跳开东晋王叔和的思路,不再把传统二十八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独辟蹊径提出“位、数、形、势”四个角度看待脉象,从而得出一个化繁为简的结论。 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 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可也。 这话说得很霸气,属于一言兴邦的类型,官威十足。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很是不屑。 打小爷爷就推崇李时珍。 可以讲,自打《濒湖脉学》问世,搞中医没有不读的。 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中医不读,是因为不考试,根本没有传统可言,另论。 爷爷生于民国初年,爷爷的老师是清末,那时候没有人敢讲李时珍的二十八脉有问题。 如果要讲李时珍有问题,也就是在讲王叔和有问题。 因为二十八脉是从王叔和的二十四脉发展起来的。 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两千年来的学术传统,两千年来的人都跟着王叔和走。 就算以后成了一派宗师,那又怎样,打小就跟王叔和学,就算王叔和错了,敢推翻吗? 在这种学术氛围下,再看周学海讲的这句话,基本就是在革王叔和的命。 闲话就不扯了,看看周老师的水平。 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周老师觉得要从这四个角度看脉象,要化繁为简,不然学不出来。 然后一一作了解释。 位者,浮、沉、尺、寸;很有意思,他不讲中取,不讲关脉。 从前读的时候,很不能理解。 都讲浮中沉,都讲寸关尺。 他非要把中间去掉,是个什么意思? 后来实战,在临床中体会,浮沉的本质是空间。 空间用浮沉来表达就够了。 数者,迟、数、促、结;这是在讲脉率,血液流动的速度。 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这话还是在讲空间,基于血管的形态来讲空间。 跟数学家搞几何学是一样的。 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 这是讲脉的力量和方向。 比如上越脉和下陷脉,脉形可以都是弦细,然而因为在空间中的分布不同,而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内经讲“北方生寒……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上越脉就是在“天为寒”,下陷脉就是在“在地为水”。 引申一点,浮脉就是天,沉脉就是地。 天地就是一个空间。 弦细为寒,寒冷的东西在天上就是冷空气,冷空气下降的过程就是雨,落到地上就成了水。 这个寒冷的东西停留在人的皮肤上和积蓄在胃里,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本质却是一样的。 范仲淹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堂与江湖代表的是人所处位置的改变,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不可能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 内经讲,“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神永不变。 《伤寒论》也这样讲,随便举一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也就是说,在张仲景看来,某种情况下,一个人咳嗽,心悸,晚上起夜次数多,肚子痛,拉肚子全都是一个病。 这个看法,西医接受不了。 如果接受了就不再是西医。 西医讲逻辑,张仲景不讲逻辑,讲的是内经的取类比象。 说回周学海。 虽然他一一详解了“位、数、形、势”,依然懵了好几年。 不懵是不可能的。 知道是知道了,落不到地,落不到临床,其实就是不知道,以为知道了而已。 大约四年前,遇到一个患者。 易累,常常口渴,讲话多一点,哈欠不断,情绪易激动,晚上多梦,曾经因为胸闷痛,心脏短暂停搏进过ICU。 从症状来看,是个虚症。 脉象却是洪大有力。 《伤寒论》写得很清楚,“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纠结半天,决定舍脉从症,搞了一剂黄芪建中汤,一喝就出暝眩反应。 这事琢磨了半年。 发奋读了一些书。 比如有专家发现有“一种弦长实大搏指,已无和缓之象者极易误为实脉而泻之,实则为胃气败”。 想想,这个患者的脉象确实如此,搏指,胃口一般。 去年底再回头看周学海,读下面这句话的时候,颇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大抵诊脉,以察来去之势为最要,此阴阳嘘噏之真机。 这里的势讲的是形势,不是“脉有四科”中的势,讲的是脉的整体,趋势。 所谓洪大是相对迟、微而言,有力无力亦如此。 这种相对,不仅是人与人脉象之间的比较,更重要的是自己今天的脉象与昨天比较。 形势是相对而言的,是从比较中出来的。 然而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看清形势。 自信的人,永远讲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何来形势? 这既是哲学,亦是医学,更是人生。 发布时间:2025-05-14 08:12:38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