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玉成有哪些经历?他是如何被杀的? 内容: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 骁勇善战,被封英王。 1862年为太平天国叛徒奏王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被杀。 终年26岁。 天王赐名 玉汝于成在太平军将士的心中,英王陈玉成“威名震天地,是天朝第一个好角色”。 英王一去,军势军威也同时堕落。 清人评价,英王容貌秀美,绝无半点杀气。 其人谈吐风雅,和众人侃侃而谈,旁若无人。 一旦征战,必能舍身拒敌,每每攻城陷阵,最先矫捷登先。 曾国藩大叹,英王是汉唐以来最骁悍的统帅。 陈玉成,原名陈丕成。 14岁时随叔父陈承瑢参加金田起义,洪秀全见其忠勇,就取北宋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为其赐名“玉成”。 意思是,贫穷卑贱令人哀伤,但会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练你的意志,最终助你成功。 陈玉成从14岁跟随叔父陈承瑢参加太平军,列入童子军。 童子军并不在太平军的编制内,乃是自成编制,由12岁至15岁的少年组成。 在太平天国辉煌的战史中,这些童子军曾在多次战役中担任冲锋,屡建战功。 在苏州太平军中服役的外国人回忆到,这些童子军训练非常有素。 据清军所说,太平军临阵攻城,常惯用童子军。 这些童子非常英勇,不畏惧生死。 并且手足轻便,往往登高陟险如履平地。 太平军重挫清军后,这些童子军会率众穷追清军残部,由于驰逐迅速,清军残部无处可以藏身。 清军供认不讳地说,童子军是他们的“心腹之大患”。 太平军攻武昌时,采用地道攻城术,待火药炸开城门缺口后,陈玉成等50名童子兵担任先锋,率众冲锋登城。 武昌之战,陈玉成成为最英勇的少年英雄。 罕有将才 匹及赵子龙1855年正月,陈玉成在九江打垮曾国藩水师,他乘胜追击,克复武、汉后,又奉命向鄂北进军。 罗大纲阵亡后,东王杨秀清特地提升他补罗大纲的正丞相职位。 此时,陈玉成已和威震清军的罗大纲齐名,也是众人公认的少年统将。 镇江一战,陈玉成被清军星罗棋布的炮船围困在江心,本是寡不敌众,但是却奇迹般的发生逆转,陈玉成冲出重重围攻,与守将吴如孝会合大败清军,最终解了镇江之围。 东王杨秀清获悉战报,赞叹道:“陈玉成一身是胆,当年的赵子龙也比不上他。 ”天京事变后,陈玉成被朝臣推选出来负责国事,洪秀全将其提升为正掌率,封他为成天豫,由他和李秀成专负军政。 1858年,洪秀全重建五军主将制,陈玉成被封为前军主将。 同年11月,陈玉成联合李秀成,于三河镇大败曾国藩的湘军李续宾部,歼其精锐之师。 曾国藩的胞弟曾国华哀叹道:“我军勇猛,但自三河兵败后,元气大伤。 虽然多方安抚,相比昔日锋锐兵将,还是减色许多。 ”清军将领胡林翼也供认不讳:“自三河兵败后,我军元气大伤。 四年纠合的精锐之兵,却覆灭于旦夕之间。 而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也凋丧殆尽。 ”1859年夏,23岁的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是继石达开后又一个让清军都钦佩的将帅。 胡林翼说,太平军中最精锐的大军就是陈玉成率领的那支,其他不足为虑。 清朝学者方玉润说:不除陈玉成,两湖都难以安定。 戴德坚在“蓬莱馆尺牍”中评价英王,带军作战骁勇杰出,是近世罕有的将才,他人难以匹及。 英王一去 大事俱不可为1861年,坐拥重兵的李秀成没有按原计划和英王援兵攻打湘军,也没有率援军赶赴安庆助英王解围,导致英王于安庆城下战败,不得不退守庐州。 在干王洪仁玕的战略部署中,湖北是头,安徽是腰,江苏是尾。 庐州危急之时,李秀成沉迷经略富庶的江浙,未把安徽战局放在心上。 以至湖北已失,腰腹再失,尾翼岂能独活? 但李秀成拒不发兵。 曾受太平天国封爵的团练首领苗沛霖,此时再次投靠清军,为了向清廷表忠心,出卖陈玉成。 苗沛霖派侄子苗天庆去劝降英王。 苗天庆说:“叔父看清朝洪福过大,祈求英王同享大清洪福。 ”陈玉成扔掉酒杯,指著苗天庆厉声斥责:“你叔父真是无赖小人! 他就像墙头上的一棵草,只要风吹两面都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 将来他连一个贼名也落不下。 事已至此,本王只可杀,不可辱。 ”清军将领胜保升座,命人把陈玉成押上来。 左右兵卒让他跪下,陈玉成挺身而立,勃然大怒:“胜保,你就是一小儿,是清朝的误国庸臣。 本王是太平天国的开国元勋,三洗湖北,九下江南。 昔日,你看到我就跑。 在白石山下,我率军踏遍了二十五座大营,使全军覆没,你带着十多匹马抱头而窜。 是我饶了你一命。 如今,让我跪你? 真是好不自重的物件! ”胜保讪笑道:“那你为何被我擒住了? ”英王说:“我是自投罗网,岂是你的功劳? 我今日即死,苗沛霖明日就亡。 你还记得合肥官亭一战,你带二万骑兵与我大战后,还剩几个存活? ”说完席地而坐。 胜保听后一阵默然,吩咐部下给他酒食,继续劝他投降,英王说:“大丈夫死则死了,何必饶舌! ”英王在自述中说,辗转大江南北,鲜有败绩。 最终因为中计被擒,也是天意使然。 他说:“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就失去了一半。 我受天朝天王恩重,无意投降。 由我率领的四千将士都是历经百战的精锐之士,不知是否还在? 如果我犯下弥天大罪,纵使刀锯斧钺加身,都由我一人承受,与他人无关。 ”同是被俘虏,为何陈玉成不写下一字,而李秀成却有五万字的自述? 一、两者被俘虏的时代背景不同,这很关键。 作为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陈玉成和李秀成被俘虏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差距很大,这是他俩面对敌人时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玉成是在1862年被俘虏,当时太平天国虽说失去了安庆要地,但在江浙一带却连连获胜,东南之财富尽入囊中,并没有显示出失败的迹象。 因此,陈玉成不可能写自述,当然,清朝也不会让他写自述。 李秀成被俘虏时,太平天国已经彻底失败了,连天京都落入了清军之手。 此时的李秀成,其背后已经没有强大的靠山,对革命之信念也消失殆尽。 所以,李秀成为了反思天国之兴衰成败,自然就写下了几万字的自述。 后来,硬气十足的遵王赖文光被俘虏时,一样写下自述,只是影响力没李秀成的大而已。 二、相对于胜保,曾国藩威望更高,人格魅力更大。 作为一个强者,他只会向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屈服,强大是赢得别人尊重的资本。 严格意义上讲,陈玉成并不是在战斗中被胜保俘虏,而是受叛徒苗沛霖设计陷害,栽在自己人手里。 更为关键的是,胜保屡次被陈玉成击败,在江北大营攻防战时,胜保差点就被陈玉成活捉了。 如此之手下败将,心高气傲的陈玉成,怎会看得起他呢! 曾国藩则不一样,虽说独自带兵时屡战屡败,但他在练兵与选将上却非常厉害,是当之无愧的帅才,否则他不可能击败太平军,延续清朝国祚近五十年。 此外,曾国藩理学修养高深,人格魅力十足。 所以,李秀成可以不服九帅曾国荃,但却不得不敬佩曾国藩。 要知道,李秀成在自述中对曾国藩的称谓是“中堂”、“中堂大人”。 三、陈玉成心高气傲,不可能写自述。 除了一脚踢飞刽子手的李开芳,太平天国中最硬气的汉子应该就是陈玉成了。 在平时的战斗中,陈玉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哪里有危险,我就到哪里去”,“最危险的地方,让我去”。 事实也是如此,冒着被射成刺猬之危险,孤舟闯镇江,试问谁人敢,陈玉成也。 被俘虏时,陈玉成还很硬气,直接大骂胜保是手下败将,是清朝中最不堪重任的将领,还说当世之将领,唯有“二李一鲍”是对手。 准备受凌迟时,放下狠话,“天国失去了我,也就失去了一半”,将自己抬得相当高。 所以,想让傲气十足的陈玉成写自述,几乎是不可能。 对此,胜保自然是知道的,没必要自讨没趣。 四、李秀成待人坦诚,与人为善,即使是敌人。 如果杨秀清不死,继续统筹全局工作,那李秀成一定大有用处,尤其是在招降纳叛与搞策反工作上。 原因很简单,李秀成待人坦诚,与人为善,即使是敌人亦是如此。 例如,李昭寿在滁州叛变天国,献城给清朝,李秀成不但不责怪他,反而将其家人偷偷送出南京,让他们团聚。 攻破江北大营后,扬州知府不愿意归降,按理当杀,不过,李秀成却给他几百俩银子当路费,任其而去。 部将陈坤书,杀敌不足,扰民有余,经常劫掠民宅、民资,李秀成也不责怪,反而自己去安抚受伤群众。 由此可知,李秀成确实够仁慈,只是有点过头,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原则。 所以,曾国藩只要对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申明大义,李秀成是会写下自述的。 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县被凌迟处死,年仅26岁。 干王洪仁玕获悉消息后,在天京悲叹:“英王一去,军势军威顿时堕落,全部瓦解! ” 又叹:“自英王被俘,大事遂不可为。 ”人生在世莫不看重生死,而英王天生的肝胆豪气,即使临刑前,想的都不是自己,而是那四千精兵和天国的江山。 26岁的英勇年华,其心胸度量早已超越一时一世的生死;无法撼动的决绝忠贞也早已超越刀下的酷刑,肝胆俱裂的受刑之苦。 陈玉成征战11年,所战骁勇绝伦,他从童子军成长为大军统帅,21岁即负天朝大局之责至26岁命终。 当时间的长河淘净寰尘滚滚浪沙后,英王短暂的一生,忠勇的坚贞终会是狂澜中闪烁的真金,光耀灿烂。 发布时间:2025-05-16 08:21:06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