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书房于何时建立?对清朝有何影响? 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南书房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国祚长达276年。 在漫长的276,清朝的统治工具和政治机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不同时期诞生了不同的政治职能机构。 例如,清朝前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期的南书房,雍正时期的军机处,以及晚晴时的总理衙门等。 其中,南书房成立于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撤销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存在了221年,对清朝影响深远。 清朝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日,南书房正式挂牌。 第一批进入南书房的是两位汉臣,他们分别是张英和高士奇。 张英当时是侍讲学士(从四品),高士奇当时是内阁中书(正六品),可见康熙挑选这两人入选南书房,看重的不是他们的官职和背景,而是看重他们的才华。 张英和高士奇都是康熙朝著名的大臣,从踏入南书房起,注定了二人今后的不平凡。 一、南书房和上书房的区别清朝有“南书房”,同时也有“上书房”。 有一些影视剧上会出现“上书房大臣”这个说法,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南书房大臣”或“南书房行走”。 清朝的“上书房”,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最初叫“尚书房”,后来改为“上书房”。 没有所谓的“上书房大臣”,只有“上书房总师傅”或“上书房师傅”。 例如乾隆年间,朱珪曾在上书房履职数十年,担任上书房总师傅,是嘉庆帝的恩师。 《清史稿·朱珪传》曰:四十年,召入觐,改授侍讲学士,直上书房,侍仁宗学。 而南书房的政治作用,要远大于上书房,因为这是康熙设立的秘书机关。 南书房大臣都是饱学之士,从政治方面来说,南书房大臣不仅要帮康熙润色圣旨、诏令,还要给康熙出谋划策,所以权力很大。 从文化角度来说,南书房大臣有陪帝王研讨诗词、书法、经史,以及传授帝王儒家文化、汉学等义务,和康熙接触的机会多,而且又是清雅之地,备受尊敬,所以很多文臣以成为南书房大臣为荣。 因此,南书房和上书房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从具体位置来说,上书房位于紫禁城乾清门东侧南庑,而南书房位于乾清门西侧,虽然相距不远,但职能不同。 二、张英、高士奇入南书房的政治背景1. 南书房成立的政治背景康熙六年,康熙擒鳌拜之后,开始亲政。 清朝疆域辽阔,内政繁多,康熙仅仅是个14岁的少年,他需要思考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如何统治汉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学习汉人的文化,以汉人的思维来统治汉人。 早在顺治时期,顺治便设置了日讲起居注官,负责给帝王讲述儒家经典,例如《大学》《中庸》等著作。 满、汉臣都可以兼任日讲起居注官,他们不仅要给帝王讲儒家思想,还要结合时政舆情,来帮帝王分析时局。 《清史稿·陈廷敬传》记载:累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也就是说,清代名臣陈廷敬就曾担任日讲起居注官。 但是,这种日讲起居注官仍然满足不了康熙的要求。 特别是在康熙十六年,为了平定三藩之乱,康熙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的圣旨和诏令,康熙为了能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去,他背后需要更多才华出众的机要人员来出谋划策和拟定各种文件。 在南书房成立之前,清朝的重大政治决策都绕不开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勋贵们组成,如果皇帝的意见和议政王大臣们向左,议政王大会有权逼皇帝收回成命。 康熙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同时加强君主集权,就必须想办法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但无论是内阁官员还是翰林院学士,都属于朝廷的官员,并不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因此康熙决定成立一个自己的秘书班子,直接归自己管理,其他任何人不得干涉。 但在选材方面,康熙要求自己的秘书必须才华出众。 因此,在千挑万选之后,张英和高士奇被康熙第一批选中。 2. 张英和高士奇的基本情况张英(下图)是安徽桐城人,是桐城“六尺巷”的缔造者,他和儿子张廷玉被人称为“父子宰相”。 张英于康熙六年中进士,高居二甲第四名。 张英的才华在翰林院无人不服,在翰林院的各种考试中,张英总能考取第一名,因此得到康熙的重用,于康熙十二年担任康熙的日讲起居注官。 康熙不管到盛京还是到南苑,必带张英同往,时常请教。 高士奇(下图)是浙江余姚人,学识渊博,而且情商极高。 他家境贫寒,最初靠卖对联为生,被权臣明珠发现,推荐给康熙。 康熙赏识他的才华,赐他在太学读书。 也就是说,高士奇并不是正统的进士出身,而是个监生。 从康熙十一年开始,高士奇就常伴康熙身边,是康熙亦师亦友的汉臣。 3. 张英、高士奇入南书房康熙很早就看重了张英和高士奇的学识,因人设官,设置了南书房。 南书房成立于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日,对此,《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 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再如高士奇等善书者,亦着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在内侍从。 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这里可以看出,康熙成立南书房虽然出于集权的目的,但对外还是以“观书写字”为借口。 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康熙又下圣谕:尔等传谕张英、高士奇,选伊等在内供奉,当谨慎勤劳,后必优用,勿得干预外事……伊等居住房屋,着交与内务府拨给。 也就是说,南书房成立之初,康熙就曾大臣们说,张英和高士奇在大内为我专用,其他人不得用外事来干扰他俩。 并且,内务府还要给二人拨居住的房屋。 关于张英和高士奇入南书房后的住处,不得不提,因为他们住在皇城之内。 据《清史稿·张英传》云:十六年,圣祖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 命英入直,赐第西安门内。 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 《清史稿·高士奇传》也云“迁内阁中书,食六品俸,赐居西安门内”的说法。 也就是说,因为设立南书房,康熙随时都有可能召见张英和高士奇,如果二人住在宫外,怕有急事来不及。 干脆让内务府在皇城的西安门内给张英和高士奇安排府邸。 特别是“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这一句,更说明了,在此之前,没有相关大臣住在紫禁城内的先例,张英和高士奇是破天荒头一遭,足见二人对康熙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康熙成立南书房,并让张英和高士奇进入南书房,表面上是为了帮助自己学习诗文和汉文化,实际上康熙是出于政治角度考虑,一方面是成立自己的秘书智囊集团,另一方面是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君主集权。 三、南书房的职能和作用康熙成立南书房,并且让张英和高士奇担任第一批“南书房行走”,张英、高士奇二人平时的任务包括陪伴康熙写诗赋文、写字绘画;帮助康熙起草诏令;在重大政治事件上,给康熙提供参考意见。 因此,南书房的成立,在政治上其核心作用有三点:第一,南书房促进康熙学习和发扬汉族文化。 康熙成立南书房之初,为了避免内阁和满洲贵族大臣不同意,所以是打着“学习诗文、学习汉学”的理由来促成此事的。 实际上,南书房确实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南书房行走都是汉臣,康熙由此机会学习汉族文化和儒家文化,加强了和汉族士大夫的联系、缓和了满汉矛盾。 以“桐城三杰”之一的方苞为为例,《清史稿·方苞传》记载: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 方苞(下图)是安徽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才华卓然,但因为和文字狱有关联,被下狱问斩。 康熙欣赏方苞的才华,赦免了方苞死罪。 后来经过李光地的推荐,方苞进入了南书房。 方苞是汉族士大夫,犯过重罪,按理说他不能出现在朝堂之上,但南书房是康熙私人学习的地方,方苞可以不做官,但可以到南书房里教书(顺便当康熙的智囊)。 所以说,南书房成了康熙笼络汉族士大夫的工具。 另外,康熙南巡时拜谒孔子和明孝陵,无不是受南书房大臣和汉族大臣的影响。 所以说,南书房对康熙学习和发扬汉族文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南书房成了康熙的核心秘书机构康熙设立南书房后,南书房取代了通政司、中书科等机构的部分职能,成为康熙最为倚重的机要秘书机构。 清朝文学家赵翼曾在《簷曝杂记》中评论南书房的重要性说:“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 ”也就是说,康熙的圣旨和诏令,绝大部分都是南书房大臣写出来的。 这就说明他们能够得到康熙的信任,能够准确地表达康熙的想法。 特别是南书房成立之初,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军政繁忙,张英一直陪伴康熙身边,《清史稿》记载了张英参与国策制定的一句话说“一时制造多出其手”。 有时候事出紧急,康熙只要把自己的意思大致说出来,张英和高士奇两人就要迅速的写成官方的诏令或圣旨,让康熙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下图为南书房内景:南书房大臣不仅要才思敏捷,迅速领会康熙的意图,还要帮康熙参谋,“以备顾问”。 可以说,自从南书房成立后,康熙有了自己的私人秘书机构,不管对康熙本人,还是对整个朝局,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南书房为清朝培养诸多人才自从成立了南书房,康熙把最具才华的人才安排到这里,成了自己的私人秘书。 这些人直接和军政大事接触,而且在康熙的眼皮底下接受考察。 这种经历,对南书房大臣来说,是难得的历练。 所以,南书房走出来的大臣,几乎都是康熙的亲信,除了方苞这样的特殊情况外,大多得到了重用。 举几个例子,张英后来成为了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 高士奇成为康熙的一代宠臣。 后来进入南书房的李光地、徐乾学、张廷玉、熊赐履等人,无不在政治上炙手可热。 因此可以说,南书房成了康熙孵化人才之所,为清朝培养了诸多政治家。 四、康熙之后南书房的变化自从康熙设立南书房后,南书房的政治地位日渐提高,康熙加强了君主集权,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在康熙中后期,南书房大臣都是才华横溢、且政治能力出色的大臣。 还有一个特点,康熙时期,南书房大臣都是汉臣,从没有满族或蒙古族的大臣进入南书房。 但到了康熙之后,南书房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康熙驾崩后,雍正登基,雍正帝革除弊政,在改革方面长袖善舞。 雍正七年,雍正成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最初负责和雍正一起快速的处理军国大事,后来军机处可以绕开六部直接处理其他政务,因此,从雍正中后期开始,军机处实际上是清朝最核心的政治机构。 因为军机处的成立,南书房的核心职能被军机处取代。 昔日的南书房,则逐渐脱掉了“政治”的外衣,变成了陪皇帝吟诗赋文的清雅之地。 即便如此,南书房大臣的地位仍很高,特别是一些饱读诗书的大臣,都以进入南书房为荣。 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南书房被彻底撤销。 至此,南书房完成了为他221年的历史使命。 五、南书房对清朝的历史作用和影响自康熙十六年设立南书房,到光绪二十四年撤销南书房,南书房在清朝历史上存在两百余年,对清朝影响深远,其主要影响可归纳为四点:第一,在文化方面。 康熙设立南书房,把许多汉臣中的饱学之士吸纳到南书房。 康熙借此机会,向他们请教诗词、儒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对清朝帝王尊重汉文化,缓和民族矛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二,在政治方面,南书房从成立之日起,就成了康熙的私人秘书机构。 康熙利用南书房大臣的学识智慧处理政务,发布诏令,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让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 因此,南书房加强了君主集权。 第三,在清朝行政方面。 南书房的大臣本身就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再加上他们长期和康熙接触,对国家的政治和军国大事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期独当一面做出铺垫,为清朝输送了许多行政官员。 即使到了雍正之后,南书房的政治功能逐渐消失,但南书房仍然出了许多名臣,例如乾隆年间著名汉臣刘统勋、嘉庆年间的著名汉臣王杰,都曾在南书房历练多年。 第四,在历史沿革方面。 康熙为了实现君主集权,用南书房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方法被后世帝王借鉴,例如雍正为了绕开六部,设立了军机处等。 总体来说,南书房作为清朝的重要政治机构,虽然他的职能发生过变法,但对清朝有巨大影响。 发布时间:2025-05-31 08:27:13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