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信被杀的时候,为什么张良不出手相助呢? 内容: 张良,萧何与韩信这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刘邦能够建立起汉室他们三个人是功不可没的,但这三人中也就属韩信死的最惨,那么为什么当时张亮没有出手相助呢? 韩信(? -前196),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大军事家、淮阴侯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 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 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 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韩信作为汉期著名将领,可以说汉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帮助刘邦打下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至伟的战将,最终却死在了吕后和萧何的算计当中。 那么韩信死时张良为何不出手相救呢? 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前,为项羽效力过。 只可惜一直得不到重用,随后转而投靠了刘邦。 而张良呢,他一直跟随在刘邦的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很明显,张良和刘邦、萧何他们的关系更近。 而且,要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的主意,张良总不能为了韩信和这两个人闹翻吧。 精明的张良没有必要引火烧身。 张良虽然欣赏韩信的才能,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是多么的亲密啊。 其实张良没有参与吕后诛杀韩信的计划已经不错了,看看萧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良这人还是比萧何地道的。 韩信这个人,军事才能非常的高。 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便是其军事才能的最好体现了。 但是,这种能力是他极大的优点,同时也是他被杀的主要因素。 试想一下,在天下平定之后,皇帝的身边有这么厉害的一位臣子的话,怎么可能会安心呢! 而且,韩信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确实令刘邦内心非常的不爽。 比如,有一次刘邦和项羽进行大战,刘邦快要败了,于是让韩信来支援自己。 可是韩信呢,他确实支援了刘邦,但是他竟然趁机让刘邦封自己为楚王。 刘邦确实封了韩信为楚王,但是他的内心已经对韩信非常的不爽。 刘邦之所以留着韩信,就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 项羽多次败于韩信,便是韩信能力的最好证明。 在帮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其实就一直担忧韩信,把他从楚王降为了淮阴侯。 可是韩信呢,偏偏就是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一直在嘚瑟,甚至于最后还想要谋反。 韩信生动地演绎了“什么叫作死”! 高祖刘邦在统一过程中对张良和韩信非常倚重,对张良是敬重,因为张良出身本来就是贵族,加上自己的智慧,让刘邦特别敬重他,张良本来的理想是要复兴韩国,而韩王成则被项羽害死,本身帮刘邦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刘邦在封赏的时候给张良极大的待遇,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在封赏后经常罢病退隐! 张良是个聪明的人,自己本身是韩国贵族的后裔,帮助刘邦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暴秦,目的实现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是非非。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张良本身就是刘邦的重要谋士,而且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他本身就深谋远虑,对问题思考的比较周全,对于这件事情的利害关系,他自然早就考虑的一清二楚,在他的心里,自然是不会去招惹刘邦夫妇,给自己带来灾难的。 综上所述,当曾经月下追韩信的萧何都选择了给吕后出谋划策,韩信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张良,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都没有必要去救韩信,张良懂得”疏不间亲“,懂得功成身退,刘邦给“王”都拒绝,吕后要杀韩信,其实是刘邦借刀杀人罢了,毕竟这是刘邦的天下,什么事基本上是他说了算。 张良不制止刘邦夫妇杀韩信,也是为了自保,更多的是阻止不了。 当曾经月下追韩信的萧何都选择了给吕后出谋划策,韩信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张良,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都没有必要去救韩信,张良懂得”疏不间亲“,懂得功成身退,刘邦给“王”都拒绝,吕后要杀韩信,其实是刘邦借刀杀人罢了,毕竟这是刘邦的天下,什么事基本上是他说了算。 发布时间:2025-06-21 08:24:55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