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于荆浩的隐居 内容: 荆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 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 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 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 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 ”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 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却有较多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 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 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寄诗以达其意。 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可知他请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不久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 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两人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 大愚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显然讲的是另一件事。 “六幅”可解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篇幅很大的画。 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宽,也许是一件屏幛画。 “故牢建”是说依然坚固地收藏着,保存完好。 建,通“键”,锁藏。 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过荆浩之画,所以才能说“知君”如何如何。 且可以推断那六幅画作已是几年前的事了。 发布时间:2025-06-23 08:08:33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