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回族人民居住的崖窑与箍窑 内容: 在黄土高原上,我国回族人民居住的崖窑和箍窑富有自己的特点。 回族群众挖崖窑多在山塬梁峁处铲出一个断面,然后掘窑洞。 掘窑洞有专门的“窑匠”。 有的铲出的断面大,有的断面小,小则能挖三孔窑,大则能挖五六孔窑。 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散沙化则要挖得小些。 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 洞口多用土坯或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 回族人的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 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炕连着锅台。 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 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高低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 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照明锅台和炕。 火窑上侧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 窑外上侧喜欢挖一个高两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宽两米的窑洞,回族群众俗称“高窑子”或“高楼子”。 高窑一般均为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 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 畜圈一般都有栏,厕所一般都在院外。 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 回族群众居住的这种窑洞,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节省材料,经济方便,施工简单,冬暖夏凉。 居住在地势较平坦的川、坝、源、台、平川的回族群众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族群众叫箍窑。 箍窑技术性较强。 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公分左右、长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的桥墩,俗称窑腿子。 一般并排修二孔箍窑需三个墩子,修三孔窑需四个墩子,以此类推。 其次,要打好胡基。 打胡基要选好土的湿度和土质。 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 开始打时,要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 准备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 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 回族群众当中流传有打胡基的顺口溜,叫做“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说明打胡基的艰辛。 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 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 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地箍。 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型。 最后外抹一层黑土或黄土和麦草粗泥,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箍窑比挖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就有塌的危险。 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发布时间:2025-06-26 08:12:24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3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