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成器有勇有谋又是太子,为什么最后没能登基? 内容: 对李成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对着皇权发起了猛烈攻击。 嗣圣元年,唐中宗李显被废,降格成为庐陵王,同时高宗第四子李旦被推上了大唐天子宝座,是为唐睿宗。 然而他登基以后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不过是傀儡一枚。 “傀儡”的实质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有一样,“王”的皮囊他一定具备。 唐睿中有后宫,有皇后,还有太子。 李旦的皇后姓刘,她的爷爷是刑部尚书刘德威,父亲是陕州刺史刘延景。 在古代,外戚有时候会是王朝危机的来源,但有时又可能是复兴的依仗。 因此对于武则天来说,皇后是个威胁。 693年,刘氏被以诅咒罪名处死,一起被杀的还有窦德妃。 窦德妃的曾祖父是前宰相窦抗,祖父是大理卿,父亲是润州刺史。 同理,她与武则天之间可不是简单的婆媳矛盾,而是保皇集团和太后集团的激烈碰撞。 刘皇后有一个儿子,名叫李成器,他也是李旦的长子,唐睿中一登基,即被封了皇太子,那个时候才有六岁大。 正如《旧唐书》载:文明元年,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 大概因为父亲在国事上没有自主权,身为太子,李成器也并未有能力参与进朝政,因此史书对他的描述,多体现在一些旁的领域。 例如,说他精通音律,聪明过人,尤其对西域乐章有独到的见解。 不幸的是,随着大局势的发展,李成器这个太子,越当越回去:693年,唐睿宗被废,武则天称帝,李成器降格为皇太孙。 从儿子,到孙子,这个是个质的变化,意味着他要先等奶奶退位,再等爸爸退位,自己才可以继位,而他爸爸还未必会继位。 《旧唐书》曰:则天册授成器为皇孙,与诸弟同日出阁,开府置官署。 意思是说,变故以后,诸位皇子都离开了家,前往封地做藩王。 时光荏苒,武则天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大唐这片土地上,各方势力悉数登场,他们有的来自于李氏光复,例如唐中宗,唐睿宗;有的是氏族反扑,例如韦后;其中也不乏几位女性大野心家,比如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将水越搅越浑。 而太子李成器,却早已失去了斗志,相反,深谙明哲保身之技。 首先唐中宗复辟,封李成器为蔡王,加赐四百户。 李成器以担不起大任谢绝。 接着唐睿宗复辟,打算继续立李成器为皇太子,他也仍旧谢绝,最终太子之位就到了李隆基身上。 之前,我们分析过许多历史人物的“选择”,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无法说出口。 但李成器不同,他拒绝做储君的原因,有一半都被自己直言了出来: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 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 意思是储君这么重要的位置,安定的时代,给嫡长子,乱世则应该给有功勋的皇子,否则失去公平,天下失望。 细细考证历史,还真是这么回事。 国家安稳,嫡长子的身份能够定分止争,各安其位。 而乱世之中,立功的人往往有一大批追随者。 唐太宗是这样;先打败韦后,后降伏太平公主的唐玄宗也是如此。 每每读到这里,都会被李成器这个人深深感动。 他人的退让,或许源于自私、懦弱,而他的退却是因为太懂得。 除此以外,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恐怕就是以下两点了:1,武则天时代,李成器的母亲、朋友、家人因为政治斗争被杀,因为经历过,所以更懂权力诱惑下,其实是残酷的现实。 2,唐中宗封的蔡王也好,唐中宗立的太子也罢,如果做了,不过再一次成为既得利益的代表。 而当局势扭转,无法选择自由的也是这一批人。 后记: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李成器拒绝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换回来的却是后人对他极高评价。 不仅后人,连唐玄宗对这个老哥哥都敬畏的了不得。 关于李成器还有个小故事:武惠妃怀过两次孕,养的都不顺利。 所以生了寿王李瑁以后,就送给李成器抚养,希望可以养活。 这位前太子,就成了李瑁的养父。 多年过去,杨玉环被李隆基夺走,武惠妃也死于惊吓,李成器就成为李瑁唯一的亲人。 养父死后,李瑁为他守孝三年。 发布时间:2025-07-06 08:12:18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