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佤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佤族适争制作方法简介 内容: 适争,佤族弓拉弦鸣乐器。 又译作适振、士争。 佤族也称窘或振。 因只张有一条琴弦,故汉语称其为独弦琴。 流行于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县等地。 外形与二胡相似,奏者自制自用,规格大小不一。 琴杆竹制,多使用弹性大的竹条制作,呈扁方形柱状体,全长80厘米~110厘米、宽1. 5厘米~2厘米、厚0. 5厘米。 顶端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方开有三个圆形弦轴孔,其中一孔置入一轴。 弦轴木制或用细竹杆制成,视其弦的长度变化而改变弦轴的插孔位置。 琴杆中部原来不设千斤;现已增设千斤,下端插入琴筒并外露系弦。 琴筒竹制,呈圆筒形,多用大龙竹制作,筒长12厘米~22厘米、直径8厘米~16厘米,筒前口蒙以一层干笋叶为面,筒后端敞口(图)。 琴面置有竹马。 张一条琴弦,原多用柔韧的牛草或藤皮捻制而成,弦粗而长,发音较低;现改用尼龙弦或丝弦。 琴弓用金竹或竹篾条制杆,两端拴以棕丝或马尾而成,弓长40厘米。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一支适争,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时全身下蹲,左手扶持琴杆,琴底置于地面,琴杆斜向前方,与地面成65°角,左脚轻轻踩住琴筒或底柱以使琴身稳定,右手执弓在弦外拉奏。 适争定弦在g—e1的范围内,常用音域为五度。 音色浑厚优美,与男声较为接近。 只用原把位演奏,音位较宽。 左手拇指轻压琴杆使琴弦张力变小,可使原音降低小二度或大二度。 演奏空弦时常颤动琴杆,发出的颤音尤具特色。 也可捻弦,即拇指和食指捏住琴弦,两指一伸一缩,配合右手运弓,产生揉弦效果。 用中指急促打弦,又可产生指颤音效果。 弓法有连弓、分弓和顿弓等。 可用于独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 佤族青年特别喜爱适争,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奏自娱或自拉自唱。 青年男女恋爱时,小伙子不仅用琴声邀请姑娘相会,还用乐声表达爱慕之情,并为姑娘吟唱的情歌伴奏。 它还用于节日、迁新居和喜庆等场合。 流传较广的民间乐曲有:《串姑娘调》、《串门调》、《水娄》(《孤儿调》)、《山东调》、《催眠调》、《叫姑娘起床》、《悲调》和《贺新房调》等。 发布时间:2025-07-06 08:26:25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