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上最早的护照出现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 内容: 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护照,此后,一些人持竹简、布、木制成的“封川”、“切”、“昭蝶”等签证出入境。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关注哦。 中国最早出现正式的护照是在清朝,虽然当时清朝国力每况愈下,但护照仍展现出了大国风范。 (一)信函式集体护照中国第一张护照,出现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清朝和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 由于签订《尼布楚条约》需要许多官员出境处理相应的事务,因此朝廷就为他们出具了一道信函作为他们的护照,这就是信函式集体护照。 从那时候至道光十九年(1839)期间,这一百多年来清朝使用的都是这种信函式集体护照,它的受众也仅限于清朝官员。 (二)“单人单纸”的护照自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就开始实行海禁政策,这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后来到了清朝,雍正元年(1723),由于与罗马教廷出现礼仪之争,大清开始禁止天主教,这被视为闭关锁国的开始。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上走私和倭寇猖獗的现象,但也使中国和世界隔绝,落后于西方。 19世纪四十年代,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后的西方列强们,确立了对世界的霸主地位。 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地的开发和生产,开始向全球划分势力范围,掠夺资源和财富。 地大物博且闭关多年的中国成了他们的目标。 于是他们企图用强大的坚船利炮来敲开中国的大门。 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成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历经一年半的抵抗,中国战败了,被迫签订了中英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成功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壁垒,中国被迫融入世界潮流。 在《南京条约》及其后续的《过境税声明》、《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等条约之中,中国被迫让出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往来人员也急剧增加,传统的信函式集体护照已经无法再满足需求,开始授权境外的领事馆或海关,发布“单人单纸”的护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鼓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前来中国发展,他们持有本国发放的护照,护照上有中国的盖印,这种护照则更加正规。 但当时护照的发放机关莫衷一是,特别是上海租界,除了总理衙门,其他各国领事馆也可以发放护照,甚至不需要中国官方认证。 (三)护照的外观在那个照相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护照上是没有照片的。 因此为了将护照拥有者的外貌特征描述清楚,就需要用文字来详细描述他们的五官、身材等。 所以护照上往往有大面积冗长的外貌描述,这也是护照尺寸大的主要原因。 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9月1日,清朝驻美国公使伍廷芳签发给某外交翻译官的一张护照为例,这张护照长78厘米,宽56厘米,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张护照。 当时,每个国家签发的护照上,都有本国配备的相应文字,如英国护照上就用英语写着:“英国女王陛下的国务大臣以女王陛下之名,请求各国有关机关给予护照持有人自由通行、不受阻碍的权利,并在必要时给予持有人援助与保护。 ”这类的字样,作为本国的一个简短的声明。 同样的,在当时的中国,护照上也有相应的字样。 清朝护照上的写着“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滞。 ”这27个字。 虽然只有短短27个字,却也充分展现了清朝政府对国民的支持,这些字句相当硬气。 但尽管护照上的文字刚烈,当时的中国却积贫积弱,这些文字也只能起到表面作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人民在外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公民出入其他国家比以往更加方便,也获得了应有的尊重。 这是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公民的自由和尊严才有所保障。 发布时间:2025-07-28 08:22:57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