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北京明十三陵 内容: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天寿山的南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 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朝宗河萦绕东去,龙虎山东西对峙,景色秀丽,气势宏伟。 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陵墓,居陵区的正中,东侧是景陵、永陵、德陵三陵,西侧是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六陵,西南有定陵、昭陵、悼陵三陵。 各陵共设一个神道与牌坊、石像生等,陵区的整体布局由神道和陵园两部分组成。 石牌坊是神道的起点,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以汉白玉砌成,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宽28. 86米,高达14米。 额枋上覆庑殿顶,夹柱石上雕刻神兽、狮、龙等兽纹,云腾浪涌其间,显得神态十分的逼真。 石牌坊北依次是大宫门、碑楼、龙凤门,这组建筑的两侧是以巨石雕琢的24座石兽和12座石人,为神道增添了威严的气氛。 各陵园除了面积大小、建筑的繁简有些差别外,布局和规制基本相同。 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为陵门、碑亭、裬恩门、明楼、宝城等。 十三陵中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了地下宫殿的定陵最为著名。 长陵的宝城直径达340米,周长约1公里,上部有垛口,形似砖砌的城堡,里边是高大的封土,以下就是地宫的所在处。 裬恩殿最为壮观,坐落在汉白玉护栏杆绕的三层石台上,石台高约3米,面积达1956平方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殿内有32根金丝楠木的明柱,最大直径1. 17米,高14. 3米,梁、柱、檩、椽、斗拱等构件也都是楠木制作的。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及其二位皇后的合葬陵墓。 1956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后,进行了考古发掘,从而揭开了地宫之谜。 定陵的地下宫殿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用拱券式石结构砌成,由前、中、后、左、右五大殿堂组成。 各室的券门精雕细刻,纹饰华丽。 其中后殿最为高大,长30米,宽9米,高9. 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铺砌。 棺床中央放置着神宗皇帝和二后的棺椁以及装满随葬品的红漆木箱。 墓中出土的金冠、凤冠、瓷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举世罕见,价值连城,现在定陵的陈列室展出,供游人参观。 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5-07-29 08:38:55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5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