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墨家的思想很有远见,为何确是最先消亡的呢? 内容: 墨家与儒家、道家、法家,是四大中国哲学体系的代表思想。 墨家的思想很有远见,为何确实最先消亡的呢?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兼爱。 完全的、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兄慈、子弟孝、尊长友、年幼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兼爱同样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惨斗。 儒家对此目的其实也是支持的,兼的内容重点在劝爱且禁恶。 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用三纲五常,礼,恕等等儒家理论来支持。 恕就是禁止讨厌,礼就是劝进善心。 不过换个名词。 方便儒家独尊罢了。 兼爱而不养助之。 与倡导自食其力,是其力者得其生,不是其力者不得其生,矛盾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墨子虽提出正义的战争与不正义的战争,但其实只是为了方便推广学说而采取的策略,实际是个典型的和平主义者。 尚贤。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恒者,老旧也。 指原先的周朝世袭制:《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由于时局动荡,巫文化的衰败,很多世袭贵族腐朽无能,大诸侯对分封制的敌意更加强烈,民间也开始要求变革原有的不平等旧制度,取消士大夫的特权,墨子出于贱人,提出民虽下贱也不可以薄。 薄,鄙薄,薄待,薄礼。 尚贤,实际上就是推荐有才的人,无论身份贵贱。 尚同。 孔子死后,儒门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 同一道德字眼,同一人的态度,此一时彼一时。 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从口诛笔伐的内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诛笔伐的做法变成顺乎道德的个人权利。 譬如:把不劳而获说成是劳心者治人由于有缝隙可钻,有利可图,一人振臂,文人阶级一哄而起。 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 墨子认为是诡辩造成这种思想混乱局面。 提出大统一口径,并惩罚这种利用倾危缴绕之辞,谋私利的作家。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书同文,车同轨。 以天子的口径为标准,大一统思想与口径,阻止礼崩乐坏的蔓延的同时顺便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天志。 墨子认为,工匠建造总是需要一个单位尺度作为计量,能工巧匠能够完全刻画无误,不巧者虽不能完全无误,但依尺度动作,效果仍然良好过单靠自己个人能力,主观的自由探索。 所以墨子提出要按章办事,按照章程来操作。 仁,内也,是心的感觉;义,外也,是外在的标准。 墨子认为”天“是有人格的,高贵且聪明,天之行广而无私,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应以天为尺度计量自己的行为。 墨子认为天是无差别的博爱,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 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所以人必须兼爱。 最后一级一级的统一为兼爱整体,以兼爱的做法废除一切战争与学术矛盾明鬼。 希望以神鬼之说使君主警惕,杀无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为一些怒气而杀害臣民的生命。 所以和无神论者一样的不相信巫术,不信有命运,却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 从《史记》记述秦末陈胜吴广直到项羽旧贵族,都没有祭祀鬼神,祷告上天。 可见墨家鬼神说在战国末年是彻底粉碎了。 非命。 否定命运的存在,认为世界是公平的,赖其力者得其生,不赖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当然的。 认为不存在宿命,一种绝对不改变的命运,来安排人的富贵、生死的意志与偶然,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 两汉时期虽然也相信命运,经纬,但并不是消极的观望,相反是积极想要使用天命,预算天命趋福避害。 可见墨家非宿命论,是个成功的典范。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废除大型音乐,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节用。 认为贵族浪费,过度享受导致老百姓群起为盗。 观察到万物节则阴阳和,以此劝说贵族,节约开销节葬。 农村把家庭的大量财富浪费在葬礼筹办,请客吃饭,周朝的厚葬,对贵族是小事一桩,对穷人则要倾家荡产,还不能劳动生产。 废除远古留下来的葬礼习俗,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 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儒家后期对墨家思想进行了部分的吸收改造,成为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用其他理论予以构架。 如荀子也反对宽恕恶人。 互相学习借鉴的结果。 墨家的消亡的原因有哪些? 一,首先,从墨家的学术思想角度来说,不为统治者接受,从某方面讲,是代表大多数小生产者的利益,跟后世儒家董仲舒积极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一样。 二,从他的组织构成来说,墨家组织制度深严,一切行动听巨子指挥,说明白一点就是独断独行的家长制度。 没有一个王朝能接受像墨家这样游离于政府之外的组织存在。 平民百姓也不会接受这样制度深严的组织,规矩太多太严,老百姓们大多喜爱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所以墨家也不受大众的欢迎。 三。 最后再加上历朝历代独尊儒术,用儒家治国更符合统治者的利益,而墨家由于一直处于被打压的境地,自然发展不起来,最后只能消亡了! 四、”非攻“的威胁墨家是一个很严密的组织,有宗旨,有部署,纪律严明至六亲不认。 这对当时的律法与君权是很大的威胁。 墨家集团f非常庞大,墨子救宋时其弟子禽滑厘率三百人持守城器械驰赴宋城以御楚寇。 墨钜子孟胜率领弟子为阳城君守城,“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 墨家多敢死之士,”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化之所致也。 ”“非攻”是建立在自身强大的武力基础上,墨家成员个个精通军事,墨子著作与《孙子兵法》不相上下。 攻守之道、行兵布阵、武具制作都堪称那个时代的大师。 始皇登基后,墨家为历代帝王所不容。 五、老百姓的觉悟提升“兼爱”有空想成分。 中国的宗法讲究亲疏,重视血缘,墨子的理论是要想使天下人相爱,必须爱人如己,就可以消除动乱实现天下太平。 墨子对战争的深刻的社会动因的理解显得有些幼稚,他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为人们“不相爱”,因而主张兼爱,并到处奔走呼号。 事实上,超阶级的爱从古到今都没有成功过。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利益,就会有争斗,就会有不公。 最终,墨家弟子如游侠般散落人间,历经沧海轮回,或理念被同化,或理念不再坚守,或消匿于岁月长河。 发布时间:2025-08-08 08:06:30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6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