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藏式婚俗 内容: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论哪个民族,要婚要嫁,少不了一定的程式。 这一程式经过长时间沉淀,成为以书为证或口头相传的约定俗成,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仪式。 随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藏式婚俗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制渐行渐远,各地古老的婚俗涂上了浓浓的现代特征。 但无论怎么变化,藏区婚俗仍保留着古老民风,奇特又富含深情,淳朴又不失浪漫,整个过程洋溢着民族的性格和特征,如一面明镜,反映了藏族绚丽多彩的生活。 婚礼习俗是窥视社会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在分享喜庆欢乐的同时,可以尽情地认识藏族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婚配选择藏族青年男女的婚恋有较大自由,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各种社交场合可以自由交往和谈情说爱。 但传统藏族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尤其是贵族间的联姻多是一种政治行为,考虑家族利益,包括政治地位,财产继承和社会地位等。 平民的情况则不同,虽然婚嫁的最终决定权在父母,但子女在选择配偶时有较大自由,能够得到家长的尊重。 许多情况是,子女自由恋爱后,将意愿告诉家长,由家长出面请人提亲和订婚,最后安排婚嫁。 也有的情况是家长相中了某男或某女,事先并不告诉子女和征求意见,直到成婚前才通知子女。 但这种完全由父母包办做主的情况较少。 当然,藏族人对长者十分尊重,子女一般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如果说“门当户对”是家长的一条标准,那么年轻人在选择对象时更看重对方的个人条件,包括身体是否健康,长相是否英俊漂亮,品行是否端庄以及是否能干等。 在农村,男子的本事主要表现在耕地、建房和买卖等方面,女子则表现在种田、酿酒、做饭、织布等方面。 配偶是否能干,更是农牧区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 藏族人结婚时有许多禁忌,如有“宁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父母在跟前,姑娘不嫁外”、“探亲、异族不婚,属相不合者不婚”等习俗讲究,尤其忌讳亲戚间通婚。 藏族男方和女方在七代内都不能通婚,结婚前必须调查清楚,如果没有亲戚关系可以结婚,如果有,哪怕其他一切条件具备了,也不能成婚。 婚姻是否缔结,还要看男女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克相冲,人们认为属相相克相冲,婚姻不会幸福。 但这一禁婚原则并不十分严格,城镇、农村和牧区以及不同地方在遵行时也有松有紧,有时生辰属相不合还可请僧人或咒师做法事以求化解。 求婚与定婚提亲是整个婚姻缔结过程的第一步,只是各地在习俗礼仪的细节上略有不同。 比如在舟曲一带,当男女双方通过不同形式如对唱情歌等形式接触、交流、了解后,男方先告诉自己的父母。 父母通过多方打听,觉得双方合适,便去寺院算属相。 算好后,男方父母找一位与女方家相熟的老人或舅舅作媒人。 媒人带着男方家的父母或其他直系亲戚,拿上一壶(铜壶为佳)青稞酒,壶柄上系一条哈达或红线绳,在酒壶盖沿上抹三点酥油,前往女方家提亲。 提亲的人进了女方家后,由媒人介绍男方家中情况,并把拿来的酒放到神龛前的柜子。 女方家为了慎重起见,一般不马上答应,3~5天或7天后再答复。 女方家同意后,把媒人带来的一壶酒喝完,装上青稞等食粮,再送回男方家。 之后,两方坐下来商议,根据男方的具体情况,决定订亲的吉日。 定亲时,媒人与沾亲的长辈或同胞兄弟二至三人领着小伙子,带烟酒糖茶等前往女方家。 这天,姑娘家便把直系家族的长辈及亲朋好友也都请来商议。 媒人细说始末,征求家族人的意见,并保证成亲后男方决不使姑娘为难受苦等。 家族来人一般没有什么意见,即使有,也闭口不露,只说祝福吉祥话。 至此,按媒人吩咐,小伙子跪向姑娘的父母、姑舅及家族长辈依次叩头三次,轮番敬酒三遍。 之后,双方家人入席就餐,饮酒唱曲叙话,姑娘的长辈们给未来女婿提些条件或婚后要求。 订婚仪式后,男女双方不得轻易毁约,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众人的耻笑。 如果男方毁约,赠送给女方的财物不得索回,还要追加一定钱物;女方毁约要如数退还财物,同样还要给男方一些钱物以作补偿。 订婚礼之后,双方便商定日期筹办结婚事宜。 结婚结婚前夕,男方家族要组成一支迎亲的男子马队,由一位喇嘛率领前往女方家。 喇嘛手持一杆小旗,旗上绘有神秘的群星天文图案,藏语称“丝巴霍”,被认为有驱鬼逐怪之用。 迎亲队伍中要有一匹怀有小驹的鞍具俱全的牝马,作新娘的乘骑。 此马的色种是由喇嘛看男女双方的属相和元素卜算出来的。 新郎则一定要乘骑一匹公马。 婚礼第一天,男方和女方家族于天亮前在自家宅院门口盛装集合,等待新娘上门。 门前摆设一个大柜,摆有五种谷物、茶叶、酥油等生活用品,挂上五色哈达。 在柜台下面垫上一个厚垫,垫上铺上好的藏毯,其上用谷物画一个“永仲”,象征着家族永远富裕坚固,永恒常在。 新娘离家前,先由喇嘛祈求家神,允许出嫁。 继由近亲代表赞美一番神旗,把一支缠有五色哈达、小镜、绿松石等的彩箭插在新娘衣领上,象征着吉祥和消灾,随后宣布开始喜结良缘了。 新娘离家前要哭天喊地,表示离家的悲伤。 迎亲队伍在前,送亲队伍在后踏上行程。 到夫家门前,先喝三口酥油茶后下马,脚要踩在撒有青稞和茶叶的地上。 新郎母亲提着一桶牛奶欢迎新娘。 新娘用左手中指浸奶水,向天弹洒几点,表示感谢神灵后,由新郎给新娘献上哈达,迎新娘进门。 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后,首先向家族护法神祈拜,再坐在新郎身旁和双方亲属一起会餐、互送礼物。 参加婚礼的亲友们献哈达、送礼品表示祝福。 然后新人被引上房屋顶层,由喇嘛诵经,祈求家神庇护。 当屋顶竖立起一杆经幡时,新娘家的代表宣布:从此,新娘同新郎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婚礼一般根据家族经济状况举行五至十五天。 婚后第一天,新娘与新郎早起,在守护家神前拜神祈祷。 婚后第一月,新娘不得入公婆的住房,一个月后,公婆正式召见新婚夫妇,新娘才可出入公婆住房。 新婚满三个月或六个月后,新娘(或新郎)偕同配偶返回自己家中小住,必须经喇嘛择定吉日,并通知女方(或男方)家族作迎接准备。 新娘和新郎要在家族护法神前祈拜祷告。 至此,婚配的全部过程结束。   发布时间:2025-08-09 08:26:09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