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康熙为什么说清官不一定是好官呢? 内容: 康熙是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开创了“康乾盛世”,康熙曾强调过清官不一定是好官,这是什么意思呢?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康熙庙号为“圣祖”,谥号为“仁皇帝”。 其中庙号圣祖指的是康熙的功绩,有巩固大清基业的再造之功;而谥号仁则指的是康熙的性格,慈民爱物,驭下宽仁。 在这种性格影响下,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基本巩固了清朝统治后,没有继续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而是以民生为念,执行与民休息,滋养人丁的仁政,大力发展经济。 除了对百姓以外,康熙对待手下的官员,也是格外的宽容。 比如有一次谈到地方治安问题,官员在康熙面前表决心一定会严肃治理,康熙却表示不用太过苛求:“江苏巡抚郑端陛辞。 上曰:江苏地方繁华,人心不古,乡绅不奉法者多。 郑端奏曰:若乡绅肆行无忌,自犯科条,臣惟有执法而已。 上曰:尔只须公尔忘私,亦不必吹毛求疵,在地方务以安静为善。 ”康熙建议郑端不要吹毛求疵,一方面是尽量减少扰民,另一方面也是他所提倡的一种工作方法,只要大的方向正确,在细节上就不必过于求全责备,要给下边官员留有灵活开展工作的余地。 如果凡事都用尽全力,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基层官员的反感,而且缺少转圜余地,工作效果不一定好,还有可能导致欺下瞒上的形式主义出现。 所以在康熙皇帝手下当官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领导的考核要求不高,工作压力不会太大。 除了不苛求下边官员的工作业绩外,康熙皇帝对官员们经济上的问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对贪腐行为采取默许态度。 虽然这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但对当时的官员而言,有如此宽松的政治环境,却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一项“福利”。 康熙对官员的贪腐行为放纵到什么地步呢? 甚至有洁身自好的清官来觐见,康熙都劝他们不要太过死板,还“鼓励”他们适当贪污:“朕昨召陈瑸入见,细察其举动言语,实系清官。 ……朕面谕陈瑸云:尔为巡抚,与为司道等官不同,若贪财好利,诚为非理;但应得之物,亦宜取为赏兵之需。 身为封疆大吏,而室中萧然无一物可以与人,亦非大臣所宜。 夫弟谓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岂真一无所取? 不过不肯与人,到后日仍是自肥耳。 ”康熙这番话表达了几层意思:第一,巡抚是一省的首长、封疆大吏,不像司道这些基层地方官员,贪财好利是不对的。 反过来说,如果是基层地方官员贪财好利,那就可以接受。 第二,封疆大吏虽然不能贪财好利,但也不能完全两袖清风,该贪的时候就得贪。 完全不贪污纳贿的大臣,没东西拿来送人搞关系,也做不好这个位置,那也不算是个好官。 第三,康熙还有一种非常固执的偏见,认为绝对不贪污的人是不存在的,那种表面上分文不取的人,说不定背后偷偷贪了多少钱。 假如让康熙来评判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也必然会认为他不算一个好的官员。 康熙对官员采取如此宽容的态度,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 客观来看,明清易代之际,百姓经历了太多的兵荒马乱,康熙早年又对三藩用兵,已经竭尽民力,此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乃是休养生息。 因此,康熙不希望地方官员们耗费民力财力,竞相去搞什么政绩工程,只有保持地方和平稳定,才是整个朝廷的工作重心。 底下的官员有贪腐行为,康熙认为这是维持地方稳定所需付出的一点代价,是相对次要的。 另一方面,在康熙一朝,还没有像后来一样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宗室、旗主们仍拥有较大的议政权力,康熙需要对各方势力进行平衡。 对官员宽容,事实上也是康熙对他们的一种拉拢策略。 而在主观上,康熙本人比较崇尚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也曾公开向群臣表示,“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 ”此外,康熙还强调地方督抚办事,“当于大者体察,不可刻意苛求。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这既是康熙对地方大臣提出的工作要求,同时他自己也是秉承这一理念来治国、治民、治官。 康熙以宽为本的治国方略,的确为清朝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其对待官员的宽纵态度,实为用力过猛,到后面逐渐失控,留下了不少后遗症。 首先,康熙在位时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承平日久下,官员们的惰性越来越重,热衷于夤缘攀附,因循疲玩,行政效率也越来越低下。 另外,康熙认为官员不贪污就办不好事的错误想法,以及多次公开“鼓励”官员贪污的举动,让当时的官场形成了非常不好的风气。 上下官员明目张胆地贪腐,甚至肆意侵吞国家财产,导致康熙末年时一度形成了全国各地财政亏空的危机。 其实,纵观历朝历代的朝廷需要的,不是张扬的清官,而是听话的贪官。 这些贪官之贪,说到底无非就是从老百姓身上搞点钱物而已,无伤大雅。 如果以“清廉”为政治资本,则是公然挑衅皇权,要把权力从自己手里拿走。 这才是是要命的事。 独裁政治,考虑的永远是权力的垄断和独占,而不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历史评价曾国藩: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 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 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 ②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 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 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梁启超:①清圣祖尤笃嗜,召西士南怀仁等供奉内廷。 风声所被,向慕尤众。 ②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 他早年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是他未亲政之前的事……本身却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 试图他《庭训格言》,便可以窥见一斑了。 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汪荣宝:祖自亲政以来,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 外交军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于汉唐之盛。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 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 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 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 ……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 ……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 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发布时间:2025-08-13 08:04:39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6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