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错的,只会是自己的思维和逻辑 内容: 当答案固定的时候,注重的是能力;当答案不固定的时候,侧重点就在于思维和逻辑。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简单易懂,且意味深长。 但是,当这则故事被当作考题的时候,就没那么简单了。 昨天,见到几位小学老师就学生的练习册在进行讨论。 所讨论的内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是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个细节。 旁听了整个过程后,感觉这个细节很有意思,于是就把它记录了下来。 讨论的问题如下: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为了取暖,点燃了几次火柴? 这个问题有难度吗? 一眼看去,没有任何难度。 因为作者已经在故事原文中明确指出,小女孩一共点燃了五次火柴。 既然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值得几位老师一起商讨呢? 因为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五次,但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三次。 并且,练习册给出的正确答案,也是三次。 难道是答案错了吗? 答案不统一,就会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 如此一来,问题就大了。 所以,几位老师只好就练习册给出的答案,开始分析商讨。 其中一名老师A说:练习册上给出的答案是三次,理由是小女孩前三次点燃火柴是为了取暖,而后面两次点燃火柴是因为思念奶奶,想得到奶奶的关爱,本意不是为了取暖。 这个理由是没错,也符合问题的逻辑,但我感觉孩子们年龄还小,还无法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所以我建议我们老师统一答案,以五次来论,按照这个答案给学生们进行讲解。 这时,老师B开口说:我也感觉小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够,想不了太多。 但既然练习册给出的答案是三次,会不会就是想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呢? 毕竟这是语文题,不是数学题,所以侧重点应该不会在数字上。 虽然按五次来讲也可以,但如果考试的时候遇到这种题目,学生也按照我们讲的方法来解答,但答案却并非如此,那该怎么办呢? C老师听完后,也开头说道:对呀,我们改答案容易,但我们不是出卷人,如果我们的答案和出卷人的思路不一样,岂不是把学生拉到了一个错误的道路上? 耽误了孩子们的成绩? 你一言我一语,但仍然无法统一答案,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片刻后,老师B开口说:还是那句话,我们是语文老师,这也是语文题,不是数学题,所以我觉得我们没必要一直在数字上下功夫。 而语文,主要就是提升孩子的思维力和逻辑性,并且思维和逻辑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 因此,我建议学生对这道题目给出的答案不管是三次还是五次,都按正确处理,但是,写三次的人要让他说出写三次的理由,写五次的人要让他说出写五次的原因。 到我们讲课的时候,也重点给学生们讲解这道题目中存在的思维和逻辑,告诉他们解题思路。 如果他们思维能力有这么高,那自然最好;如果他们没有这么严谨的逻辑,那就更需要加深印象。 B老师说完后,几人又商讨了一下,然后全都赞成了这个建议,问题也算是得到了解决。 就这个问题而言,三次也好,五次也罢,到底几次真的重要吗? 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是因为问题影响着学生的最终成绩,关乎着未来的走向;不重要,是因为思维和逻辑本就不存在固定性,在没有固定答案的前提下,思维和逻辑也就没有局限性,也不该对思维和逻辑设限。 就像用命理来探索人生的轨迹一样。 探索人生的轨迹重要吗? 说重要吧,每个人又都一样,最终都是难逃一死,命理研究的再深也无法改变这个结局,那还有什么好探索的? 说不重要吧,既然每个人都是由生到死,那生与死之间这段活着的岁月,为什么会形成一种天壤之别的局面呢? 所以,答案不会出错,世界也不会出错。 错的,只会是自己的思维和逻辑。 自己有着怎样的思维逻辑,就会引导自己做出怎样的选择,得到相应的答案。 这个过程,就是生与死之间活着的这段岁月。 而命理探究的,就是这个过程。 作者:文易青年 公众号:文易青年 发布时间:2025-08-14 08:04:43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