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泰“细茶”名称的出处及其它 内容: 茶文化,在永泰民间传统文化中占十分重要地位。 茶中精品,被称为细茶。 细茶在当地方言中称“幼茶”、“茶米”,是从选茶,采茶,到炒制都特别讲究的产物。 茶以“细”为优,其优在于,茶树必须是远离烟火嘈杂的多雾山湾老树,茶叶必须是采自清明时节或白露节气的带露嫩尖。 采茶进山时,女人们都先要用清亮的如唱诗般的调子喊醒茶山。 她们带劲“喊山”时,两腋生风,“呼一一喂”之声在山谷久久回荡,悠扬悦耳。 正如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闽茶曲》中所写的那样:“御茶园里筑高台,惊蛰鸣金礼数该。 那识好风生两腋,都从着力喊山来。 ”采茶之后,炒、揉、晾、拣、贮等一系列工序都得下一番精细功夫。 心怀敬畏、珍惜与真诚。 所有程序都须保持清、净、静、敬。 面对茶,像面对神明一样。 妇女经期,夫妻同房,器具不洁,环境肮脏,心怀嗔怒,心情恶劣,皆为制茶过程所大忌。 人非平和,不能制茶。 炒茶之铁锅,必须洗了又洗,不能沾有丝丝咸味与荤腥。 贮存细茶的器皿应是清洁与清气的陶瓷瓿、玻璃瓶,锡制罐之类。 永泰细茶天时地利,人诚技精的优越,注定了它品质的优异。 成品细茶,外观匀美如莲子心,无任何细末及叶柄,一粒是一粒,醇香泌脾。 所泡茶汤观色幽青,舌感清转绵柔,微苦带甘。 饮后口爽咽润,身心通透,脑灵目明,脏腑调和,精力充沛,一切俱臻极致感应。 永泰细茶也因此铸就了千年传承,千年口碑,八方青睐。 细茶是在逄年过节和平常特殊的神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品和招待尊贵客人打头的好物。 供奉时,人们首先虔诚地将贮于洁瓶洁罐内的细茶匀入清气瓷器茶杯中,和杯中斟着适量红麯米酒的酒杯,一并列于凭神明摆果子的或荤或素或荤素兼备的供品前,接着完成各种祭祀程序。 待客时,必须将茶具洗了又洗并先煮一遍,做到洁杯奉茶。 邑人评论家庭妇女之能事,以制茶,酿酒,绣花为三科。 一个村中谁家茶制得香,制得细,几乎都有公评。 供奉时各家摆出在公共厅堂的茶米,和来客时妯娌们次第捧上的热茶,无形中在进行了等级对比。 是主人形象的以物表达。 由于有了这种认同氛围,制茶的攀比之风,总与士大夫和达官贵人的品茶雅事一样,永久弥漫乡间。 高山产茶地区人,到不产茶的沿溪一带或城里作客,带上一包细茶,不消说是最体面的馈赠。 家中来了贵客,如嫌自家细茶不够细,则一定向邻居或妯娌姑嫂中求素最佳者。 家人出远门,过南洋,也必将老茶和灶中土用红布打成一包,随带身上,以备在外水土不服时取之冲泡饮用。 永泰细茶作为向官府和朝廷贡品 ,有史志记载可据的,起码已有400多年历史。 与细茶相对的叫粗茶。 粗荼后面往往带个“婆”字,叫“粗茶婆”。 这种质量稍逊的茶,一般供日常自用。 抓一大把粗茶婆置大茶壶中,充入用井泉在炭炉黑陶壶中烧开的滚滚开水,便可带往田间地头“吃”了。 这种吃茶,像牛饮水一样,是劳作后汗流浃背,又渴又乏时最享受的消遣。 平常男人们聚众在院里聊天时所用大壶茶也是如法炮制的。 茶叶还是治疗一些常见病的良药。 几片生姜,一握老茶,熬成的汤叫“茶叶水 ”,趁热喝它半碗 ,然后蒙被而卧,以致发汗,对风寒感冒有相当的疗效。 糙米与粗茶炒焦,加数瓣大蒜熬汤喝之,是治疗腹泻的家常便方。 生茶叶口中嚼烂成泥敷于患处,则成治疗疖痈的消炎膏。 永泰民间擅用茶叶,由此可见一斑。 细茶这个名称,不知始于何时,也不知在其他地方有没有细茶的说法。 但在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22年)版《永福县志》:“赋役”条,已有这样的记述:“丁米料者,亦上供之数。 洪武间,有杂色皮、翎毛角、弓弦箭及荒丝之贡。 其后又有红白糖、药味、黄白蜡、细茶、牲口诸色物料。 ”从此可见,永泰细茶,最迟在明代已被官方定名并作为贡品。 而“细茶”这个名称,真正始用时间,肯定要比这明代县志刊行的时间早得多。 另,从明朝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刊行的《八闽通志》“财赋”卷永福县条下见“茶课钞二贯八百一十文”记述。 其他周边县茶课钞为:闽县二锭四贯八百八十文。 福清一十七贯二十文。 连江三贯五百八十文。 闽清一贯五百三十文。 长乐一贯四百八十文。 侯官无。 古田无。 罗源无。 怀安无。 由此可知,当时永福(永泰)茶课数额亦不低。 清代文史学家郭柏苍在其《闽产录异》中载:“永福之名山室、方广岩,均产佳茗。 ”为什么这些地方所产之茶品质优异? 郭柏苍的解释是:这些产地“山水泉甘洁特导他处”。 据2014年版《永泰县志1986一2005》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泰曾有福云,本山,毛蟹,黄旦,迎春,云雾茶,白毛猴,松针,毛毫,牡丹针王,凤眼花王,曲茗针,龙毫等高档细茶销往北京,青岛,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 永泰细茶源远流长。 细茶产业与细茶文化值得大力发展与弘扬。 公众号:象山老树 发布时间:2024-07-08 08:16:31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