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有哪些区别? 内容: 说起古代历史上的帝王,我们一般会用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来称呼他们,而不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 那么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 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考证,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获得谥号的资格。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获得谥号。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资格获得谥号。 而文人士子的谥号则由其亲友或门生故吏所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不具备官方性质。 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 而那些作恶或没有贡献的国君,死后就没有谥号。 用没有谥号来表示“恶谥”。 “恶谥”同样起源于周代。 周厉王在位期间的,死后就被谥为“厉”。 此后,清晰、明确的谥法逐步完善。 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者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来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就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然而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干脆废除了谥号,自称“始皇帝”,他的子孙就是二世、三世。 汉朝独尊儒术后,谥法重新兴起并逐渐规范。 三国时魏国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世人所嘲笑。 因为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 而曹睿本人也只活了36岁就英年早逝,以致魏国大权被司马氏篡夺。 南陈被灭之后,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于公元604年去世。 同一年,隋文帝杨坚去世,杨广即位。 杨广觉得陈叔宝当皇帝时十分荒唐,就给他定了一个“炀”的谥号(著名的恶谥,昏君的代名词)。 当时的杨广雄才大略、意气风发,大隋朝也空前强盛。 谁曾想隋朝在杨广的折腾下很快就分崩离析,被唐朝所取代。 而唐朝给杨广的谥号居然跟南齐东昏侯、南陈后主一样也是“炀”,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后,朝廷给了他一个“忠献”的美谥,还追封他为申王。 后来的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把谥号改为“谬丑”,算是给这位被千古唾骂的大奸臣盖棺定论。 到了明清,皇帝和重臣的谥号由礼部负责拟定。 明朝时,文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临死前迟迟不肯闭眼。 身边人都很诧异。 他的老同事、另一位重臣杨一清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朝廷已经给他定了“文正”的谥号。 弥留之际的李东阳听到后居然激动到要起来,可见“文正”这一谥号对士大夫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北宋名臣范仲淹死后的谥号也是“文正”,此后“文正”成了文人士大夫毕生的最高追求)。 清朝时,谥号的拟定愈发严格。 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的谥号也是“文正”(整个清朝只有8个人获此殊荣)。 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后觉得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他死后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谁知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 庙号庙号,顾名思义,是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所使用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皇时期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有沿用。 庙号和谥号最大的区别是只有君主能享有庙号。 比如: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刘彻,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 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删减和重新拟定,西汉真正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位: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连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都没有庙号,可见早期庙号有多么严格。 至于刘秀,尽管没有改朝换代,但他的皇帝不是祖先传下来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也算开国皇帝,所以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 庙号早期只有一、两个字,并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 唐朝以前对过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汉光武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成了各种褒义词的堆砌,因此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朝代的创立者庙号叫太祖比较普遍,紧接着是太宗,后面的皇帝则要结合他们在位时候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庙号。 明成祖朱棣原先的庙号叫做太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把他改为成祖,以此赞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 嘉靖给朱棣提高庙号是因为他自己也是藩王宗室继承大统(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子,朱厚熜是他的堂弟),抬高朱棣就是抬高自己。 朱厚熜本人的庙号是世宗。 年号与谥号和庙号相比,年号开始使用的时间最晚,是汉武帝时候创建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 此后只要新皇帝登基,通常都会下诏从第一年的年中、或是第二年年初改元更换年号。 明朝以前,大多数皇帝都会改元两次以上,也就是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使用多个年号。 使用年号最多的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先后使用了18个年号。 年号在中国民国建立时候被正式废止,改用“民国纪年”。 所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 至于袁世凯称帝后使用的年号“洪宪”则不被后世所承认。 帝王选取年号通常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汉武帝刘彻在打猎时候捕获了一只独角兽,因此改元为“元狩”,一方面是纪念这次打猎活动,另一方面则昭示要对匈奴开战(狩有对外征伐之意)。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天下还有众多割据势力,所以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武”,意为还要继续征战。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将年号改为“大业”,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他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隋朝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巡视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崩溃,“大业”这个年号就成了他最大的讽刺。 武则天是个年号控,遇到大事就换年号,刚登基时用“天授”,是告诉天下人她当皇帝是天命所在,后来改元“长寿”,表达自己期望长寿的愿望;为了纪念洛阳明堂落成又改元“万岁通天”(电影《狄仁杰通天帝国》的通天,就是取自这个年号)。 从明朝开始,除了兵败被瓦剌俘虏过的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即“正统”和“天顺”——其他所有的明清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洪武、永乐、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康熙、雍正、乾隆等,因此后世也用年号来称呼这些皇帝。 发布时间:2025-08-21 08:09:47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