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葛亮为什么要求自己的葬礼必须从简?为何要四人抬棺? 内容: 东汉末年的乱世,孕育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蜀国被塑造成正义的一方,因此,小说前半段几乎可以认为是刘备的创业史,而后半段的主角则是诸葛亮。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诸葛亮的相关故事,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亮的故事已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因为诸葛亮从古至今一直享有极高的评价。 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为了中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样的,他在多次北伐中与司马懿也称得上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就下定决心追随刘备争夺天下。 在自己隆中的草房中,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在他构建的蓝图中,蜀汉政权将以益州和荆州为根据地,向北进击从而图谋天下。 这个蓝图以当时的眼光看来,确实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但这个看似完美的蓝图在后来被无情的打碎了。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贸然发动了襄樊之战。 虽然在初期取得胜利,但由于孤军深入,且遭到东吴吕蒙的背刺,最终败走麦城,被吴军擒获处死。 刘备立刻差遣张飞率军进击东吴为关羽报仇,但张飞也由于虐待属下被属下杀死。 这彻底激怒了刘备。 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拿出蜀汉全部的家底发动了夷陵之战,却遭到惨败,逃散了十几万人马。 这一战是蜀汉从短暂的巅峰跌落的战役,也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时候。 随后诸葛亮接受托孤之命,掌握了蜀国大权。 在休养生息多年后,准备北伐。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前后总共五次北伐,最后病死在第五次北伐的前线五丈原。 诸葛亮在去世前,曾嘱咐刘禅关于自己的下葬事宜。 其中他要求自己的葬礼必须从简,而且要求四个人为他抬棺,一路向南走。 而且必须要等到绳子自己断裂,才能在绳断之处下葬。 刘禅虽然想不明白为什么诸葛亮会这样安排,但还是照做了。 这些要求看似非常荒诞,但诸葛亮有他自己更深层的考虑。 先说为什么要从简以及四人抬棺。 在古代,抬棺的人数也就代表了棺材中人物的身份与地位。 而四个人,也就是普通小吏的规格。 所以诸葛亮这样安排的目的即是让敌对政权难以察觉。 即使他们察觉了,也不会认为这是一国丞相的棺材---一国丞相怎么会举办这么简陋的葬礼呢? 其二,就是选择方位的问题。 诸葛亮曾说要把自己葬在定军山,至于原因是什么已经很难考证了。 但向南走,似乎是为了规避敌军。 如果选择向北,则是曹魏政权的地盘。 那样显然更容易被发现甚至被发掘。 古人相对比较迷信,对于已死之人的墓看的相当重要。 死后坟墓被掘开,则死人永世不得超生。 结合“绳断之处即下葬”这一点来看,诸葛亮也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 他尤其担心在蜀国战败后,自己的墓会被司马懿挖开。 然而,事与愿违。 为他抬棺的四个人走了足足三天,绳子还是没有一点要断裂的意思。 于是四个人商议后,决定谎称绳子断了并将棺材就地掩埋。 四人复命后,刘禅却起了疑心。 根据绳子的粗细,没有个十天半月是不会断的。 而这才仅仅过去三天,想必是这四个人说了谎。 于是在严刑逼问下,四人承认了。 于是刘禅一怒之下将四人处死。 而他们一死,也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 总结:诸葛亮不论是在正史还是文学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以智谋著称,神机妙算,而且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提出的“隆中对”蓝图虽然在后来破产,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坚持北伐直到自己去世。 他去世前,曾要求刘禅为他操办简单的葬礼,四人抬棺向南走,在绳断之处下葬。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避免被敌军发觉,以防墓葬被掘开。 但这四人由于未按旨意下葬而被处斩,也就再也无人知道诸葛亮的墓葬位置了。 发布时间:2025-09-11 08:33:44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