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汉末往事 内容: 序一老一少,祖孙二人,站在殿上发呆。 原来,在他们面前,有三座神像。 中间的高高大大,两边刚好也是一老一少。 孩子突然说,我知道了,他们是阿难和迦叶! 旁边的老者敲了他一下,骂道,胡说,这是道观! 孩子委屈地说,知道了爷爷。 没想到惹得神像后的道人发笑。 那道人自知失礼,也就走出来双手作揖。 中年模样,相貌俊秀。 那老爷爷还过礼后,向着神像一拜问道,这不是三清祖师吧? 道人朝神像鞠一鞠躬,缓缓说出了一个故事。 一太行山东,恒山余脉,有五座山峰,号称五台。 但名气不如山西的五台山大,所以人称小五台山。 其中,东峰最高。 其地造化灵秀,山泽通气,阴阳往来,万物致养。 东汉年间,山上住了一位老神仙,号鹤鸣上人。 老神仙收了六位弟子,皆是人中龙凤。 山中岁月,饮啄流光。 转眼,老神仙要御气而游了,于是吩咐弟子,都下山去吧。 临行,老神仙用蓍草占了一卦,是为同人。 神仙细细讲了同人于野的道理,众弟子作拜,仙人已去,弟子们关上观门,踏着晨露赶往俗世。 在山脚下,看到东西两条大路,不知何往。 三师兄说到溪边喝点水,众人同去时,就看到一位丈人在耕田。 小师弟喝过溪水就去问那丈人,该走哪条路。 丈人说,你们要去哪里啊? 小师弟只有十六七岁,活泼可爱,被人一问,也呆住了。 丈人于是大笑,就跟小师弟聊了起来。 师弟性格开朗,与人无争。 几位师兄看在眼里,皱了皱眉,不好催促。 没成想,师弟跟丈人越聊越投缘。 最后丈人走过来,就要留大伙吃午饭。 师兄们连忙谢绝,催促师弟速行。 丈人扯住师弟,要他一定留下。 师弟为难,又觉得丈人亲切,又拗不过众师兄。 二师兄说,我们迟早要分开赶路,那就有劳老丈了。 师弟不懂事,您多担待。 师弟念起师父说的同人之义,怪众人不能与民同乐,于是一一道别,就携丈人而去。 剩下五人来到路口,又作商议。 二师兄说,我去东边。 五师妹说,那我也去东边。 四弟和三弟同时看了一眼师妹,都没说话。 大师兄也没说话。 二师兄说,那就别过。 三师兄像是突然回过神一样说,要不我跟你们一起走。 于是,二三师兄带着五妹,往东去了。 大师兄本不爱说话,四师弟挥完手,久久不动。 很久之后,二人向西去了,都不作声。 本来四弟和五妹年龄相仿,一直要好。 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五妹眼睛里就只有二师兄了。 大概就从她眼睛会说话的那天起吧。 四弟脾气刚强,从那以后,一直在跟二师兄暗中较量。 此回下山,心里早发过誓,一定要把师妹夺回来。 所以刚刚的分别早在预料之中。 某个不知名的路口,大师兄和四弟就分开了。 二人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保重。 三年过去了。 世上瘟疫纵横,路边尸体无数。 一座小山脚下,很多穷苦人倚着松树坐在地上,又饿又病,不时躺倒去世一个,其他人毫不在意。 有两个头上抱着布的年轻人,在给众人喂水,探看病情。 偶尔从怀中拿出丹药,并不收钱,只是好言安慰。 有的人跪谢,有的人已经没有力气吐出一个字了。 逐渐,探到最后一个人时,二人同时伸手,又同时缩手。 于是猛地站起来,怒目相向。 其中头裹白巾的人道,再打一架吗? 头裹红巾的人回,规矩你不懂吗,这里不是你能来的地方。 白巾哼地一声就拔出了剑。 红巾也拔剑刺去——可怜苍生朝不保夕,世人又作如此恶斗吗? 耳里听得这句话时,二人的剑同时断了。 眼前一位老道人,刚刚那句话正是他说的。 二人行礼,却是诧异。 因为方圆百里,所有的道人,不是头裹白巾就是红巾。 而这位道人的年龄很大,辈分一定不低,却露着斑白的头发,什么都没裹。 老者也俯下身去,逐一察看那些可怜人。 又留了些食物和药丸,站起来,对二人说,你们本是同宗,何苦如此争斗? 又叹了叹气,飘然而去。 二人无语,久久不动。 地上有几位年轻人,挣扎着跪起来,使劲磕头。 二人从怀里掏出布来,裹在那些人头上,扶他们站起来。 于是,三三两两的红巾和白巾,各自回山了。 留下的那些穷苦人,对生死已经麻木了。 不一会,就都睡着了。 梦里,又回到了家乡,那祖辈耕作的土地上。 再睁开眼时,山坡上无数火把,照得天都亮了。 山底下也有无数火把,不一会儿就冲上山来。 两伙人杀在一起,喊声直持续了一夜。 天亮时,松树下那群穷苦人里,只有一个还活着。 他看到,头戴白巾的人互相搀扶着远去了,头戴红巾的人虽然也死了很多,但活着的站在山坡上欢呼。 似乎是打了胜仗。 那个穷苦人不知道哪来的力气,突然站了起来跑了过去,跪下了,于是有人给他戴上了红巾。 二败退的那些人,首领就是三师兄。 第一次分开后,他随着二师兄和师妹,在河朔行走,治病救人,吸纳信徒。 师父教的这些徒弟,大师兄不谈,剩下几个人,都学了兵法和剑术,只有师妹,一直没有进展。 后来师父索性绕过这些,只教了师妹剑诀。 师妹所学,只有剑诀,而众人当中,只有师妹懂得剑诀。 师父说,那是逆天行事。 师弟还小,二三四师兄,本事接近。 但如果谁掌握了剑诀,那么就能高出一截。 本来,师妹跟着二师兄,得此机缘,二师兄应该胜券在握。 但,师妹相信师父那句话,所以,越是想着二师兄,越不想告诉他剑诀。 三师兄跟着他们,也是为了剑诀。 但是,一年多了,似乎也没有动静。 于是,有次趁二师兄不在,三师兄跟师妹聊起了老四。 毕竟师妹跟四师兄感情很好,想到老四跟大师兄也不可能一直在一起,此刻不知在哪孤单,就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老三赶忙说,我知道老四在哪,你想不想去看看? 师妹说,可是二哥不在这里。 老三说,没事,到时候我们把老四找回来,我们四个人团聚,二哥高兴还来不及呢。 我们给他一个惊喜嘛! 再说这几天,二哥的徒弟越来越多,忙得很,也抽不出时间。 师妹禁不住劝,而且也在山上憋得久了,就简单收拾一下,随老三下山了。 老三想的是——上策,在路上问出剑诀。 但这是不可能的……中策,到了老四那里,由老四问出剑诀,自己偷听。 老四本事不如自己,两人同时得到剑诀,他也能制服老四。 下策,老四也没能问出来,那么,只能在回来的路上,对师妹使用一些手段了。 当然,所以说下策,在于,这意味着跟老二翻脸……路上,两次提到剑诀,师妹都白眼相拒。 老三把上策去掉,安心来到老四的山上。 没想到,老四信徒也这么多,似乎不比老二少。 而且,经营得井井有条。 我们怎么没想到,让信徒头戴红巾? 这样,太能凝聚人心了。 三人相见,热泪盈眶,吃过酒席,老四就把二人软禁了……三又是一年过去了,老三在一个没有月光的黑夜,打伤狱卒,换上衣服,偷偷跑了出来,期间还爬了一程,扮狗骗过了守卫。 好不容易下山之后,咬着牙,老三发誓,一定灭了此山。 又一年过去了,距离当初六人分手已经三年了,山坡上发生了前文那场混战。 白巾头领就是老三,他还是败给了老四。 阴谋阳谋都不行,老三只好去投奔老二。 什么? 师妹一直被老四关在山上? 老二拍案而起! 老三自然没敢说,是自己鼓动师妹出去的。 这两年来,老二一直以为师妹跟老三在一起,所以满世界找这样两个人。 他万万没想到,二人确实在一起,只不过被老四关在山上。 他跟老四向来互不侵犯。 但,现在不同了。 如果老四懂了剑诀,凭他刚愎而阴险的性格,一定会灭了自己。 但,他相信师妹不会说。 相信归相信,救人还是最重要的。 于是,听从老三建议,也让信徒裹上布巾。 老二问,你当初选了什么颜色? 老三说,白色。 老二问,那老四呢? 老三说,红色。 老二说,傻子,火克金。 老三沉默。 老二接着说,水克火,教人准备黑布,明早出发! 几天后,老四山上,负责警戒的信徒望到好多人拿着兵器,前来攻山,赶忙汇报。 老四沉吟着,妈的,不是戴孝就是黑纱,两个蠢货! 腾地站起,老四低声但难掩激动地说,老子等的就是这天! 叫人把这三年,在山上布置的机关,全部启动,只等敌人跳进埋伏。 老二还是有些本事的,在山脚下就看到气氛不对。 大家跟一个老师学,有些东西心领神会。 但,一方面,他相信自己能够破解,另一方面,救不出师妹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祭了天地,就此攻山! 老四确实,本事不在老二之上。 但老二忽略了一点。 自从师妹喜欢上这位二师兄,老四就一直在暗中较劲。 所以,如果两个人不知道对方是谁,平白相遇,老四不是对手,但老四知道老二强在哪弱在哪,就是自己在暗敌人在明了。 老二哪知道,老四一直在研究他啊! 他只把老四当成了老三那种二流选手了。 果然,攻山时,黑军形势急转直下。 不光攻不上去,而且退不回来。 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突然,老二拉开长袍,抽出宝剑,嘴里念出了剑诀……只见天空瞬间阴云密布,山上所有人都吓得停了下来。 老四在山上,把眼睛瞪得溜圆。 接着,众人耳畔好像听到一些呼喊声音,很远很远,飘飘渺渺。 而且,声音让人分不清方向,又确实不是幻觉。 山上那些人本来杀得你死我活,此刻都在左右张望。 越静越听得那杀声不假。 远处一道闪电,接着一声炸雷。 那杀喊声也越来越近。 只一呼一吸的工夫,狂风从四面八方裹着刀剑呼啸而来! 万物絜齐,万物相见。 万物所悦,万物所叛! 归神剑? !老三和老四同时大喊。 原来,师妹早把剑诀写了下来,只是一直没有告诉二师兄。 师妹失踪后,老二每每思念难忍,就翻开过去那些互赠的礼物。 在一个小布囊里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小瓶,打开后,发现了剑诀。 除了他们四个人,其他人全都死光了。 老二初次发动剑阵,也被震得瘫坐在地上。 老三哭着说,我们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 突然山上跑下一个人,越来越近,原来是师妹! 师妹哭着抱住二师兄。 老四只是限制了师妹不许下山,并没有对她怎么样,更没有逼问她。 此时,老四也万念俱灰。 夜里,四个人聚在一个火堆前,真心悔过,立誓从此以后不分你我。 老二和师妹结为夫妻,号天公将军。 老三号地公将军。 老四号人公将军。 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土为中央,列土封疆。 几人合为一处,行医布教。 土德色黄,信众人人头戴黄巾,人称太平道。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起义后不久,老二就病死了。 师妹自缢。 老三老四战死。 四又是几年过去,大师兄回到小五台山。 在山脚下,遇到一位农人,讨了碗水喝。 那农人二十多岁的样子,神采奕奕。 接回碗来,突然愣住,大师兄? !大师兄看了半天,才认出,那是小师弟。 两人相见,都忍不住哭了。 后来,大师兄把其他几人的事情说给师弟。 师弟听后默然不语。 大师兄问师弟近况。 师弟说,这几年,只在附近几个村子行医。 又问大师兄。 大师兄说,我一直想劝和,但自知他们不会听我。 等他们终于合为一处,我又担心他们的信众不做善事,所以总在不远处做点小事。 大师兄又说,跟我回山看看师父吧! 师弟答应,回去收拾过,二人来到山上道观。 想不到,师父鹤鸣上人就在那里扫着落叶。 二人跪地,大喊师父。 老神仙扶起二人,回到观上。 把那久不相见的话都说完后,沉默了好久,大师兄忍不住问,师父,我始终想不通那一卦。 我们这些人,各有所同,况且您也说,利涉大川,可怎么落得如此田地呢? 老神仙缓缓说,同人于野,重点在野字上啊。 同人卦,离下乾上。 离卦同人,同于乾之刚健。 唯有君子能行之于旷远,贞于无不容。 看看爻吧——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 “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主《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 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除了初和上,都有刀兵,所以,他们都没回来。 初九出门即同,只得无咎。 上九同人于郊,远未至野。 同人,谁都知道。 所以,同人卦的意思是,千万不要这样同,小家子气,要同,就同人于野。 你们只记得同,不记得野,因为下山之际,你们心浮气躁,不愿多听。 小师弟说,可是我们治病救人啊,这不算同人于野吗? 师父说,治病救人这很好,但天下兴亡,并非丹药可医。 他们几位,既没有想过依附州牧,利见大人,又没有想过搜寻隐士,见龙在渊。 你二人,又终归为山水之人,可叹兴亡,无力回天,渔樵论道,忘言之言。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 君子以类族辨物。 二人跪地,口称知错。 几百年后,神仙不知所踪,大师兄和小师弟,就成了两位祖师。 传到元末,还有人把他们当作道教始祖。 所以,才有了开头那三座神像。 尾听完了这些,老爷爷说,兴兴亡亡,又是荒年,我这孙子,你看能不能留下? 中年道人说,物稚不可不养也,就让他留在我身边吧。 发布时间:2025-09-13 08:11:25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