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宋为何没办法岁币买平安?根本原因在哪? 内容: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檀渊之盟的背景,是辽宋长达二十余年的交战状态中,宋朝自雍熙北伐惨败后,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由战略防御走向战略惨败,直到景德元年被辽军深入河北,朝野震动,几近迁都。 而后靠着举全国能战之兵,皇帝亲征,加上欧气爆棚弩决了辽帅萧挞凛,才得以在国土深处打成僵持状态。 这个时候,虽然辽军无力继续南下,但宋军也只能堪堪稳住防线而已。 僵持下去的结果便是千里膏腴之地糜烂,举国精兵空耗财力。 由于战场是在宋境,必然是宋朝承受的损失更大。 很多人都把和谈的重点放在三十万岁币上。 从岁币上看,辽不胜而胜,宋不败而败。 但请注意,此时宋军有收复失地的能力吗? 并没有。 如果有,那么和谈应该是白沟河之盟而不是檀渊之盟。 因此事实上,是宋朝收复了它本没有能力收复的土地,及时止损了河北河东千里膏腴之地的战损,而代价仅仅是30万岁币而已。 而如果宋朝能够长长记性,利用岁币换来的发展时间,好好整顿河北防务,青唐蓄马,整练禁军,不说灭辽,起码叩关燕京,来一个待遇反转的燕京之盟还是可以想一下的吧? 但问题就在于,檀渊之盟达成后,尤其是宋辽和平成为常态之后,河北河东武备非但没有整顿,反而日益糜烂,两地驻泊禁军更是沦为空账册。 另一方面,岁币对辽国的有效性也是其是否合适的关键。 辽国贵族从耶律德光时代开始,就对中原失去了直接统治的兴致。 中原农耕社会管理成本太高,而且管理模式和草原部族羁縻制完全背驰。 因此辽对中原的定位始终就是财源。 要么以条约形式勒索,要么军事行动掠夺。 两者的平衡点就在于,条约勒索的收益要接近军事掠夺的净利润。 说白了,景德元年之役辽军劳师远征,赔上重臣王族和无数精兵之后,收益太低不能服众,因此索要了岁币作为让大多数贵族体面退场的台阶。 而只要辽贵族们认定宋朝防御能力不低于景德元年,那么军事掠夺的收益就不会比合约勒索的三十万多多少,从而多数贵族失去了南侵的动力,从根本上确保了和平的长久。 因此,北宋的岁币并不是问题,北宋的问题也不是岁币,而是没利用好岁币争取的时间。 但哪怕如此,岁币也实实在在换取了百余年的和平。 到了南宋,形势完全不同了。 金与辽最大的区别就是,金具有了高效吮吸中原物力民力,甚至直接治理中原的能力。 在宋金绍兴和议之前,金通过扶持张邦昌建立伪楚,刘豫建立伪齐的形式实现了对中原的间接统治;文化上延续中原惯例开科取士,与南宋争夺道统;并在军事上发展传统的“签军”模式,发展了大量的中原仆从军队,如李成部、韩常部等,这些仆从军与南宋一般官军相持也互有胜负。 而后,随着伪齐被撤,金朝开始直接统治中原地区。 此时的金国与辽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辽国对中原的土地人口是没有消化能力,没有欲望的,而金国有着极其旺盛的欲望。 辽国想要的只是宋朝的钱,金国想要的却是宋朝的命。 这种情况下,除了不死不休的消耗战和穿插其中的短暂停战外,岁币除了资敌和麻痹己方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南宋以跪下称臣+半壁江山+岳飞等主战派人头(阉割主动进攻权)+50万岁币的代价,换来的只是二十年的和平。 金国对南宋土地的欲望,甚至持续到灭亡前夕。 发布时间:2025-09-15 08:10:03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