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代二十四孝主人公有一位在广德 内容: 朱寿昌(1014-1083)字康叔,宋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人,知广德军(治理、管理)。 朱寿昌的父亲朱巽(xùn)是宋真宗年间的工部侍郎(管理全国工程事务,建设部副部长),寿昌母亲刘氏是偏房,朱寿昌幼年时,母亲被朱巽遗弃,从此,母子分离。 朱寿昌长大后,荫袭(接班)父亲的功名,出而为官,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萦萦于怀,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 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他烧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 宋熙宁初年(1068),他调任广德军,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不见母,吾不返矣”。 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传说有一天风雪交加,朱寿昌投宿旅店,忽遇一老妇,老妇人看他像南方人就上前问他,“可识吾儿寿昌? ”就这样,母子二人意外相逢。 当年母子分离时,寿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自己也是年过半百。 原来,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广德家中供养。 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宋神宗得知朱寿昌事后,批准他官复原职。 同时,名公巨卿如苏轼、王安石等争相写诗作文赞美其事。 苏轼曾有诗云:“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 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 爱君五十著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 金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王安石诗云:“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尽凄然。 ”从此,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遐迩。 发布时间:2025-09-16 08:10:53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