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鲁肃面对周瑜的借粮,为何会如此大方呢? 内容: 鲁肃第一次见周瑜,就送给他90万斤的粮食,这是怎么回事呢?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三国看似战乱纷争,群雄逐鹿,乱的一塌糊涂。 但其实仔细分析之后,才发现总操盘手只有两个人而已,正是这两个人才形成了三国时代最后的格局。 这个格局让曹操无奈,让刘备不甘,让孙权兴奋。 要说三国时代,最不能接受三国鼎立的肯定是曹操。 公元189年,35岁的曹操陈留起兵,靠着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逼降张绣,勒死吕布,在官渡之战击败四世三公人望最高的袁绍。 18年间纵横北方,于公元207年,完成了半壁江山的统一。 这时候的曹操就是无敌的存在,谁要给他平分天下,他就给谁急,更别说想要三分天下。 在曹操志得意满的时候,远在隆中的农民诸葛亮,这时候对刘备抛出了决定天下命运的《隆中对》,给当时居无定所的刘备在黑夜里指明了方向。 这时候,不管曹操愿不愿意,诸葛亮已经决定三分天下了。 而天下趋势也像诸葛亮预想的一样,走在三分天下的途中。 不单单是诸葛亮,临淮郡东城县的鲁肃,这时候也开始把天下版图三分。 并且给孙权画出三分天下的路线图。 有这两个牛人的出世,曹操这么厉害的强人,都不得不无奈的接受三分天下的格局。 所以说,鲁肃和诸葛亮才是三分天下的幕后推手。 这就是战略家的厉害之处,站在上帝的视角看问题。 那么能主导三分天下的鲁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让强悍的曹操都无奈接受天下三分不清结果,我们来分析一下! 1)鲁肃的大方无人能力! 《三国演义》中一直称鲁肃有长者之风,所以我们一直以为鲁肃当时年龄似乎很大。 其实鲁肃在赤壁之战中也就是36岁,比诸葛亮大九岁而已。 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面对的是年富力强的新生势力,只是当时53岁的曹操不觉得而已。 鲁肃出身大家士族,家中豪富。 别看鲁肃也是幼年丧父,和孟子一样。 但家境不同,鲁肃是由祖母养大。 从鲁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家大族是怎么样培养下一代的的。 鲁肃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写字,不但如此,还练习骑马射箭这些武术项目。 所以当鲁肃长到二十岁的时候,不但学问有一定的知名度,骑射更是远超一般人。 公元184年,东汉王朝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 到最后演变成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基本上活不下去。 这时候的鲁肃在干嘛,鲁肃看到这种情况,就开始变卖土地,用这些钱周济穷人,结交贤者,然后召集乡里的少年一块练武。 因此鲁肃名声在外。 这时候鲁肃干了一件大事,让他的名声彻底传开了。 当时周瑜在巨巢任巨巢长。 战乱纷争,周瑜就非常缺粮食。 他听说鲁肃的贤名,就慕名去拜见鲁肃,想借点粮食用一下。 鲁肃听明白周瑜的来意之后,就带着周瑜到粮仓。 鲁肃家有两个圆柱形的大粮仓,每个粮仓装了三千斛粮食。 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一斛是十斗,一斗是30斤。 也就是说,鲁肃每个粮仓储存粮食九十万斤。 在灾荒年间粮食非常珍贵,鲁肃家藏了180万斤粮食。 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鲁肃带着周瑜到达粮仓后,指着其中一个粮仓对周瑜说:“这个赠与足下! ”周瑜当时惊呆了。 要知道周瑜是来借粮的,不是要粮的。 鲁肃却拿出来90万斤粮食相赠。 这是多大的气魄。 周瑜也是一个爽快人,一看鲁肃这样相赠,就明白鲁肃是看上周瑜这个人了。 周瑜就和鲁肃八拜结交,成了过命的朋友。 只能说见过豪爽的,没有见过比鲁肃更豪爽。 周瑜那样雅量高致的人,也被鲁肃的这种大气折服。 鲁肃的家是临淮郡东城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 由于当时中原是主战场,鲁肃的家开始被战火波及到。 因此鲁肃就把家迁到东城,东城当时还在袁术的势力范围。 袁术听说鲁肃要来,就让鲁肃当东城的地方长官,东城长。 鲁肃是一个战略高手,到袁术这里一看,当即发现了袁术的两个致命问题:第一,袁术治理下淮南缺乏法度。 很多人都经常吹牛要“仁治”,要对老百姓好。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要对老百姓真好就是要法度严明。 因为老百姓没有权势,没有特权。 只有在法治下才能得到公平的机会。 仁治,是对有权势的有利。 第二,袁术喜欢名士,不重才能。 东汉后期的名士水分非常大。 豪门贵族掌握流量,想造个名士太简单的。 所以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未必出名。 就比如现在演员明星很出名,但能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吗? 未必! 但袁术就喜欢这个。 鲁肃一看袁术难成事,迟早被人灭的。 因此鲁肃就带着家人继续南迁,他决定去投奔周瑜。 袁术听说后大为不满,派人来追鲁肃。 鲁肃让老弱妇孺先走,自己带着一百多丁壮断后。 等到袁术的士兵一到,鲁肃张弓搭箭说:“诸位壮士,你们应该明白大势。 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 ”说完,一箭射穿士兵布置好的盾牌。 袁术的追兵大惊失色。 于是就退却了。 所以说鲁肃文武都是非常厉害的! 2)三分天下,鲁肃的战略规划! 公元200年,对于江东是一个关键的年份。 这一年江东的孙策去世。 鲁肃起先不看好孙策,所以他的本意是听从好友刘晔的建议,去巢湖投奔郑宝。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孙策少年英勇,一统江东。 刘晔对孙策的评价是:“孙策勇猛而善于用兵。 ”但刘晔却不建议鲁肃去投奔孙策,这是一个非常说不通的现象。 鲁肃听了刘晔的建议,准备去投奔郑宝。 但周瑜此时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江东。 这就是朋友。 鲁肃去见了周瑜,告诉周瑜他的想法。 周瑜没有劝说鲁肃投奔孙权,而是对鲁肃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周瑜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现在是乱世,不但君择臣,并且臣亦择君。 告诉鲁肃你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先肯定鲁肃。 第二,孙权是一个明主,不管什么的人才,孙权都能收为己用。 也就是说,是人才你就来,不管什么人才,孙权一律任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权为什么会成功。 人才才是根本。 第三,从天命的角度。 当时天下有一种传说,代刘氏天命者,必起于东南。 因此看孙权的样子,基本上可以相信,孙权能成就帝王之业。 这里不得不佩服周瑜,劝人真是高手。 这三点一下子就把鲁肃说服了。 鲁肃难得听到周瑜对一个人评价那么高,因此非常想见一下孙权。 周瑜很郑重的把鲁肃推荐给孙权,让孙权有足够重视。 孙权就留了心眼。 当鲁肃和其他人一块见完孙权,其他人都离开的时候,孙权偷偷的把鲁肃叫回来,晚上一起喝酒谈论天下大事。 这时候孙权说了一番表示他志向的话:“当今天下大乱,希望我能成就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对当时天下时局的看法。 孙权把三国时代看成春秋时代,会有诸侯纷争。 而孙权的目标就是像齐桓公这些人一样,打着尊王室的口号可以雄霸天下。 孙权过高的估计了汉朝的影响力。 这时候鲁肃就给孙权上了一课,告诉孙权当时的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鲁肃认为,自从汉灵帝以来,宠信宦官,卖官鬻爵,破坏法度。 大汉早就没有公信力了。 说白了就是没有人相信大汉能带来好日子。 大汉说的话已经狗屁不如了。 当大汉失去公信力的时候,这一面旗帜只是幌子一样。 鲁肃认为现在的汉献帝跟刘邦项羽时代的义帝比较像。 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 所以鲁肃认为,大汉不可复兴。 盘踞在北方的曹操,在十几年时间内先后靠军事才华统一了北方。 曹操实行“唯才是举”,北方的老百姓过的很好,所以根本打不下来。 因此曹操不可能被灭掉。 所以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孙权才能正确的发展自己的势力。 因此现阶段江东的目标应该是,先剿灭江夏的黄祖,攻击刘表,想办法占领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才是正道。 然后和北方成鼎足之势。 待天下有变北向以观天下。 孙权听了鲁肃的话眼睛一亮,这时天下在他心中已经有谱了。 但孙权还是谦虚的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但实际情况却是,东吴重臣张昭批评鲁肃狂妄自大,孙权却把张昭说一顿,非常信任鲁肃。 3)连刘抗曹,鲁肃的杰出大局观! 公元208年,在鲁肃向孙权规划出蓝图八年后,孙权手下大都督周瑜终于斩首黄祖,拿下江夏,进逼荆州。 曹操得知情况后,大吃一惊。 如果孙权拿下荆州后,北边可以控制襄阳和樊城。 也就是说,秦岭淮河形成的天然防线就被打开一个缺口。 孙权西可以入川,北可以进入洛阳。 到那时候,孙权就翅膀真的硬了。 因此曹操顾不上北方战事为了,就率军南下,直奔荆州。 要抢在孙权之前率先拿下荆州。 其实这才是曹操先期的战略目标。 让曹操没想到是,荆州的刘表听说曹操要来,本来就有病,结果病重死了。 而刘表的二儿子刘琮胆子本来就小,看曹操气势汹汹来了,他立马投降。 曹操从来没有打过这么顺的仗,这么容易就把荆州拿下。 这样以来曹操的野心顿时大了起来。 本来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既然拿下,曹操的战略目标就是孙权了。 刘备这时候已经不在眼中了。 但此时曹操有两个没有预料到: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新鲜出炉,刘备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 第二,鲁肃的天下形势分析,早就被孙权实施。 孙权也正执行自己的战略方针。 反观曹操,本来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拿下之后,已经遏制住孙权的北上通路,并且截断了孙权西取四川的路径。 孙权的战略计划已经处于半夭折状态。 这时候曹操应该按贾诩的意见,安抚荆州,把荆州治理好,这样孙权无论如何翻不了天。 但曹操没有听,因为荆州很容易的拿下,让曹操得意忘形了。 孙权的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荆州投降,让孙权无险可守,和曹操共用长江。 因此江东的士族都建议孙权投降。 孙权也是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正是鲁肃坚定的孙权的想法。 鲁肃是怎么劝住孙权的呢? 很简单,站在孙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曹操要的是地盘。 因此这块土地上的行政人员他不怎么会动。 他动的是这个地方的领导,也就是孙权。 东吴的官员,在孙权手下是干,在曹操手下也是干,没有什么特别。 但孙权不一样,曹操占领了东吴,孙权就没有位置了。 因此鲁肃问孙权:“投降曹操后,我鲁肃还能当一个太守,将军你能做什么? ”这样灵魂发问一下子把孙权弄晕了,是啊,我没地方去啊。 人只要触及自己的利益,肯定不会那么容易退出。 因此孙权决定不再退让。 孙权想抗曹的想法是好的。 但光有决心也不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 因此鲁肃深知,想打赢曹操,光靠孙权是不够的,还得要有联盟。 这个盟友就是刘备。 鲁肃认为刘备虽然人少,但他具有别人不具有的巨大优势:第一,刘备对曹操特别了解。 这一点特别重要,要想打赢这一仗,对曹操要很了解。 曹操那么强大,东吴对曹操还一无所知,这不是盲人骑瞎马过深渊吗! 因此,从刘备这里了解曹操的弱点,关乎全局胜利。 第二,刘备屡败屡战。 居无定所到处投靠的刘备居然不投降曹操,这充分说明刘备的韧性。 只要刘备一直坚持下去,总能找到曹操的弱点。 第三,刘备的人望! 刘备在长坂坡之所以被曹操追上,就是因为刘备是带着百姓一起走的。 这种人深得民心,有人愿意跟着他走,他就永远有机会。 这是鲁肃挑选刘备做盟友的原因。 有了刘备这个盟友,东吴基本上对曹操了如指掌,但曹操却对东吴一无所知。 曹操能灭袁绍,是因为许攸的到来,带来袁绍粮草防备不严的消息。 收服张绣是因为贾诩的明智。 击败吕布,是因为吕布手下把吕布捆了过来。 也就是说总有内部人士帮忙。 但这次东吴,曹操却一无所知。 因此有鲁肃和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在,曹操赤壁之战输的并不憋屈。 而相反的是,关羽的短视,不知道连吴抗曹,白白浪费“水淹七军”大好时机。 综上所述:鲁肃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在第一次见孙权的时候,就已经洞察整个天下大势,给孙权勾画出一张完美的战略蓝图。 而孙权也正是按照鲁肃的既定方针在往统一天下上努力。 鲁肃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更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 第一次见周瑜,就赠予周瑜90万斤粮食,古往今来仗义疏财的人,鲁肃绝对是第一人。 他也收获了周瑜的绝对友谊。 周瑜的一生,对鲁肃是肝胆相照。 鲁肃最强的一个特点,是他有识人之明。 他把周瑜做朋友,周瑜一生是他的朋友。 他把孙权看成明主,孙权对他言听计从。 对他非常尊重。 所以鲁肃不但选择朋友眼光一流,选择老板更是眼光一流。 很值得我们学习。 发布时间:2025-09-18 08:23:11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