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行云流水的京胡艺术 内容: 中国的民族乐器里,最亮丽的莫过于京胡。 京胡是没性格的演员,但它处处漂亮,是戏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装饰物。 京胡,俗称胡琴,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提起「胡琴」一词,它本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 我国古代,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通称为「胡」,因此,胡琴应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人中原的。 就其形制和发声原理而论,同类乐器还有高胡、二胡、中胡、大胡、板胡、坠胡、大弦、二弦等等。 可见,京胡只是我国弓弦乐器大家族中的一员。 京胡是伴随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的。 在明末清初之际,京胡主要用于安徽和扬州的「徽调」,湖北的「楚调」与「汉调」,长沙、常德一带的皮黄「弹腔」,江西的「宜黄腔」,广东的「梆黄」,四川的「胡琴腔」,陕西的「汉调二黄」等剧种中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在北京形成了京剧这个剧种。 为了区别于其它剧种,大约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称其为「京胡」。 京胡可以说是「皮黄戏」音乐的代表。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云南元谋知县檀萃督运滇铜进京,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曾咏下「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忙。 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的诗句。 其中「丝弦」主要是指京胡这件乐器,早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雨村剧话》中曾记载:当时皮黄腔被称为「胡琴腔」。 由此可见,京胡这件乐器曾经成为过一个声腔体系(或剧种)的代名词,与京剧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这与其它民族弓法乐器,如二胡、板胡相比,京胡可说是「独享殊荣」了! 从四大徽班进京至今,京剧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影响最广的剧种,成了全国人民公认的「国剧」。 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京胡演奏人才辈出。 从早期的「四大名家」梅雨田、孙佐臣、陆彦庭、王云亭等老先生起,到京剧发展鼎盛时期的名琴师徐兰沅、赵济羹、杨宝忠、王瑞芝、李沛卿、李慕良、沈育才、何顺信等先生,以及京剧现代戏时期琴师们的共同努力,使京胡演奏艺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 还有一批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新秀,在虚心继承老一辈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精进,大胆探索,已经初露锋芒。 总之,京胡演奏艺术的进步与发展与以上各位的执着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京胡发展的二、三百年的历史中,既有它辉煌的时期,也遭受过暗淡的厄运。 仅仅因为京剧里有「二黄」一说,据老辈们传说,「二黄」就曾犯了皇忌,遭过不白之冤。 据说,乾隆晚年让位其子,号嘉庆皇帝,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二皇并存,希望长生不死,帝柞永延。 这样,善拉二黄的京胡可就为难了。 老弦(里弦)有太上皇之嫌,子弦(外弦)又有儿皇帝之忌。 胡琴又经常断弦、换弦,这更使二皇不快。 老弦一断,仿佛乾隆归天;子弦一断,又似乎意味着嘉靖驾崩;换新弦,又好像逆臣纂位,「改朝换代」。 为保大清皇统帝柞,官家竟下令取消京胡,以笛代之。 京胡被这「莫须之有」的罪名,被打人「冷宫」,苦熬了许多年。 大概是在乾隆归天之后,这条对京胡不成文的「禁令」才渐渐「不平自反」,恢复了名誉。 这段真实的小插曲说明:小小京胡的两根弦儿,竟与皇家联了「宗」,听起来是多么可悲而又可笑啊! 早期的京胡是用特制的丝弦,用竹片制成弓杆。 弓杆上的马尾是松弛的。 演奏时,琴师以右手无名指缠住马尾运弓。 过去,在山东琴书、河南曲子、湖南花鼓戏和小调的伴奏中,都曾用过软弓京胡。 由于马尾松散易断,控弓不太自如,强弱不易掌握,快弓更难利落,已不能适应发展中的戏曲音乐,终于在本世纪初逐步改成细竹硬弓了。 过去,京胡筒子较小,杆子较短,音域也较窄。 后来为了演员唱腔的需要,在不影响京胡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大琴筒的直径,加长了琴杆。 这样,京胡的音域拓宽了,音响更洪亮结实了,音色也更纯净优美了,音乐的表现力从而更加丰富了,这就是今天的京胡的形制和音色。 原来的京胡都是丝弦。 丝弦易断,且常「跑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现代戏时期,借鉴了小提琴、二胡用金属弦的优点,也改用了特制的金属弦。 经实践,它既能与大型管弦乐队的音色融合在一起,又解决了跑弦、易断的缺点。 目前,京胡大都用金属弦了。 由于京胡有雅俗共赏的品格,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美妙动听的京胡发展到今天,不但在京剧伴奏中独领风骚、举足轻重,并且广泛地出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 它可以独奏,亦可以与月琴、三弦、京二胡、阮等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协奏,乃至与大型交响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合作,并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 在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多年中,京胡伴奏将生旦净未丑各行当集于一身,与剧中各角色声琴合一,成为最佳搭档。 观众在为演唱者喝彩的同时,还常为乐队叫好,特别是像杨宝忠、李慕良那样的京胡大师的演奏,几乎与演唱者平分秋色。 在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代表的各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四大名旦」中梅派之端庄典雅、雍容大方,尚派之刚劲挺拔、绚丽多姿,程派之连绵跌宕、幽咽婉转,荀派之俏丽柔媚、委婉低回,乃各臻其妙,美不胜收。 这种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必然决定了不同的京胡伴奏风格。 京剧的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如「点绛唇」、「将军令」等。 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 不过有些曲牌没有唱词,只用它的曲调作为器乐演奏的吹打曲牌(亦名工尺牌子),如「水龙吟」、「柳摇金」之类,可以自由反复,也可以中途停止,以及只念不唱的干牌子,则属例外。 发布时间:2025-09-18 08:27:26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