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上道国的疆域在哪?它是如何灭亡的? 内容: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春秋时期,众多小国相继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才有了后面的战国七雄。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道国,就是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消灭的。 一首先,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道国,为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周武王消灭商朝,建立西周后,基本上控制了原先商朝的疆域。 当然,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疆域,周武王姬发采用分封制的策略,将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对于这些诸侯国,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道国也是西周初期册封的诸侯国。 至于道国的爵位,则没有明确的说法。 不过,在笔者看来,考虑到道国受封的疆域相对较小,所以其应该是一个子爵诸侯国。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 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六等。 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所以,对于子爵来说,显然不是一个较高的爵位,比如秦国是伯爵诸侯国,齐国、鲁国、晋国是侯爵诸侯国,宋国是公爵诸侯国,这都是要高于子爵的。 对于道国来说,故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北10 公里处的道城。 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其在汝南郡阳安县,应邵曰:“道国也,今道亭是也。 ”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自古就有“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之称。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道国的地理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当然,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道国在西周时期的情况,没有相关的记载。 而进入到春秋时期后,因为大国争霸,道国不仅被卷入其中,更因此告别了春秋历史的大舞台。 二《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 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因也。 ”斗谷于菟(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26年),芈姓,斗氏,字子文,斗伯比之子;幼时被弃云梦泽北(今湖北京山境内),春秋时期著名的楚国令尹,三任宰相,“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子誉为“忠”。 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春秋初期,斗谷于菟率领楚国大军消灭了弦国,这导致弦国旁边的江国、黄国、道国、柏国都非常紧张。 于是,这些诸侯国不仅联合起来,还选择依附于齐桓公所在的齐国,从而和楚国相抗衡。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并联合中原诸侯国来压制楚国。 三不过,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到了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 在齐桓公临终之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在齐桓公居室前筑起高墙。 虽然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不过,齐桓公最终的结局,自然是比较凄凉。 而且,因为没有选择好合适的继承人,这让齐国没有一直称霸下去。 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齐国内乱的爆发,这导致齐国走向了衰落,也就没有办法维护道国等小国了。 在此背景下,楚国则乘机向北扩张,控制了淮汝间地区。 后来,楚国曾一度将道国迁到荆地,到楚平王这位君主,道国又迁回原地,得以复国。 楚平王(? ―公元前516年),芈姓,熊氏,名弃疾,继位后改名居,又称陈公、蔡公,是楚共王幼子,楚灵王弟,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528年―公元前516年在位。 楚平王在位时,不仅让道国复国,还让蔡国和陈国复国。 而这,自然是为了楚国获得更多小国的支持,以此和晋国争霸。 当然,道国最终为楚国所兼并,后来道国的百姓就以原国号为姓氏,这成为道姓的重要起源。 虽然道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不过,该姓氏的人口相对稀少。 如今,江苏省的镇江市、扬州市高邮市、盐城市东台县,云南省的曲靖市会泽县、昭通市,广东省的深圳市,甘肃省的庆阳市,湖南省的常德市等地,均有道姓人口分布。 对此,在笔者看来,道姓人口在分布上,还是比较分散的。 发布时间:2025-09-25 08:06:42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