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伯温是如何辅佐朱元璋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内容: 刘伯温年少成名,23岁就高中进士。 朱元璋未发迹前,他就看出朱元璋非常人,决定辅佐他。 同时也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张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说起刘伯温,我们常会想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小时候的刘伯温,我想用旷世奇才再符合不过。 他五岁开始读书,而且是七行俱下,也就是一目七行。 而我们现在无比头疼的文言文,刘伯温默读两遍就能背诵如流。 12岁,他考中秀才。 23岁,直接考中进士。 想想范进老爷子54岁才考了个举人,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刘伯温实在是神童。 当时就有一些牛人说,这小子长大了绝对是魏征之类的国家栋梁。 注意,刘伯温读的可不是死书。 他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通,最为擅长的就是天文星象之学,这也是他后来赖以成神的著名技能。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神童,做官肯定顺风顺水。 但事实是,刘伯温当官当得很憋屈。 那是在元代末年,那时候啥都缺,就是不缺战争。 所以,受战争影响,刘伯温中进士后,在家里蹲了三年才开始正式上任。 刚开始,刘伯温来江西当副县长,年轻的刘基意气风发,认为这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当时,县里一些乡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刘伯温掌握真凭实据后,无论地主还是官宦人家,该杀的杀,该抓的抓,一系列做法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却是官位不保。 官僚们一看,这货真把自己当回事了,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利益岂能就这样被破坏掉。 于是,那些被刘伯温惩治的阶层们,开始联合起来对他发起反攻。 刘伯温是南人,也就是元代眼里的四等人。 有了这样的把柄,再加上小人煽风点火,上级领导立马就将他贬了职。 正义直言,为官清廉居然成了官僚中的异类,这天下的道理实在是滑稽至极。 刘伯温没法反抗,是非黑白从来一张嘴。 罢了,他索性辞官回家,整天在西湖旁喝酒解闷。 后来,他也曾多次被起用,但起用他的目的居然是镇压农民起义。 这可不是县太爷坐堂审案,弄不好可是要丢命的,可元代可不会把刘伯温的命当作宝贝。 但刘伯温还是傻傻地去镇压了,而且他镇压的效果十分明显。 他剿抚兼施,管辖范围内很快就没有起义了。 可元代又觉得,刘伯温提起底还是个汉人,万一他和起义军打成一片反咬自己一口咋办。 于是,又将刘伯温明升暗降,抽掉了兵权。 刘伯温很郁闷,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沟渠。 于是,他再次辞官归了田。 可笑的是,后来元代又将他起用了两次,两次都是让他去前线拼命镇压起义。 可每次,刘伯温都是镇压有功后,就因为小人的弹劾和排挤,明升暗降。 最后一次,刘伯温实在忍不了。 受够了,刘伯温了解,这个破王朝没救了。 他把元世祖的像放在桌子上向北而拜说:“我不敢辜负圣上,但臣实在尽力了。 ”接着,起身拍拍膝盖上的土,决然离去。 1356年,45岁的刘伯温再度隐居。 每次刘伯温受到同僚排挤,都不会正面起冲突,都是辞官归田。 在那个官场里,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可是他不了解的是,这种聪明最后害死了自己。 此时已经45岁的刘伯温,他必须考虑自己的出路。 现在他面临着三个选择: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 这时候刘伯温观天象的本事就派上用场了,他夜观天象,发现天子气在江苏一带,于是立马收拾细软来到了这里。 结果到了之后,发现这里的领导更拉胯。 一点没有福相不说,气量还十分小。 这人是谁呢? 张士诚。 刘伯温很郁闷,又开始喝酒。 才华用不到实处,他就开始写书,用寓言的故事讽刺当下时局。 比如中学课本上的《卖柑者言》就是他的作品。 文中,他用一个外好内烂的橘子,来讽刺当时封建官僚“金一反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 后来我们常用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出自这里。 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打下了南京城。 刘伯温觉得此人非同一般,有帝王做派,以后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但是刘伯温并没有去投奔,他还是觉得他曾是元代的官,还打过起义军,所以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坎。 以致后来朱元璋请了他几回,他都没出山。 关键时刻,宋濂和陶安出面相劝。 终于,50岁的刘伯温出山做了朱元璋的军师。 有了刘伯温的帮助,朱元璋如虎添翼。 当时他面临着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夹击,刘伯温如同站在上帝视角一般给出对策:两人都是你的敌人,可你没能力都去攻打,只能一个个来。 先打谁呢? 张士诚我见过,没啥气量。 而陈友谅这人很老道,如果你攻打张士诚,那陈友谅肯定会来援助;但如果你攻打陈友谅,那张士诚肯定隔岸观火。 朱元璋听取了刘伯温的意见,最终在这场大战中大获全胜。 而后,刘伯温就像是开了挂一样,在军事指挥上料事如神。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舰队被陈友谅重炮攻击,刘伯温眼疾手快,迅速将朱元璋从主舰转移到别处。 朱元璋前脚一走,主舰就被炸成了碎渣。 这不仅救了朱元璋的命,更是直接决定了他逐鹿群雄的胜利。 大明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天气大旱。 刘伯温发现,太白金星在紫微星环出现,这是不祥之兆。 于是,他赶紧向朱元璋进谏道:“皇上要下诏说自己有罪,才能缓解大旱啊! ”结果朱元璋听了,刚下罪己诏,天上大雨如注,神了! 还有一次,朱元璋梦见一个人头上有血,用土盖着,于是想杀一批犯人来应验这个梦。 结果刘伯温说这是祥兆,意味着陛下要得到一块土地了。 没过几天,海宁归顺。 朱元璋开心得不得了,将所有囚犯都给放了。 之后,刘伯温更是提出恢复军屯法和府兵制,在缓解百姓负担的同时,增加国家兵源。 这一举措,为朱元璋一统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种种表现,都让刘伯温的地位达到顶峰。 但此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开始暴露。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开始权力斗争。 淮西集团是朱元璋嫡系,自然深受信赖。 而浙东集团的名臣宿将也不在少数。 朱元璋哪边都不想得罪,就放任他们斗争。 因为他了解,这种斗争可以让两个集团互相牵制,最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众所周知,朱元璋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猜忌。 他时刻都觉得,这些开国元勋们权力膨胀,在他身边就像是一颗炸弹一样,他们互相斗个你死我活反而让自己省事儿,都死了最好。 这种事情刘伯温是不屑于去斗争的,但李善长实在不厚道,他手下的人贪污被刘伯温逮了,自以为刘伯温和他有交情,就想徇私枉法。 刘伯温当然不肯,他是来为国家效力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而且,当时天气大旱,正需要杀个贪官抚慰上天。 于是,他杀了这人。 结果,一下子惹恼了淮西集团。 尤其是李善长的狗腿子胡惟庸,更是四处搜集刘伯温的把柄来给朱元璋打小报告。 朱元璋听着听着就烦了,对刘伯温也是多有指责。 刘伯温受不了了,前面我们说过,他遇到过这样的事,每次想的就是辞官归田,于是这次他又辞职了。 刘伯温以为,自己就此能躲过纷争,但却不了解犯了政治斗争中的大忌。 如果你不把敌人搞死,敌人就会把你搞死。 刘伯温辞官后,胡惟庸更是像和尚得了儿子,对刘伯温的指责只增不减,刘伯温的形象也在朱元璋的心里日益恶化。 最后一次,胡惟庸对刘伯温使出了杀手锏。 他上报朱元璋,说刘伯温要盖新房子,又说那地方是块有王气的地方,还说这块地方是刘伯温抢来的。 想造反? 朱元璋率先想到的就是这。 于是,他直接夺去了刘伯温的所有俸禄。 刘伯温累了,他已经60多岁高龄了。 为了大明,他累得满身是病,他已经不想去争这些是是非非了。 可朱元璋却做了件意味深长的事,他派了胡惟庸去给刘伯温送药,刘伯温也没多想就喝了药。 结果,过了三个月,病情急剧恶化。 朱元璋听后,又直接把他赶回了老家,而亲自给他写下“君子绝交,恶言不出。 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这样意味深长的话。 洪武八年五月,在忧郁和病痛的折磨下,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 刘伯温的名声就这样被毁掉了吗? 并没有。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 朱元璋这时才想起刘伯温曾这样评价胡惟庸:他就是一个疯癫的马车,迟早有天会翻掉。 朱元璋后悔得都要捶胸了,但那又怎样呢? 人已经死了。 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朱元璋颁布诰令,刘伯温子孙世袭诚意伯爵禄。 纵然历史被清算,纵然平冤昭雪,可大明依然失去了这样一个贤者,甚至是神人。 这是朱元璋的昏招,也是大明的损失,更是刘伯温一生最为窝囊的结局。 发布时间:2025-09-25 08:30:31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