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司马懿与诸葛亮曾三次交锋,为何诸葛亮一次都没能获胜? 内容: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大家的心中他一向是智慧的化身。 然而诸葛亮曾与一人较量三次,一次都没能获胜,这个人是谁呢? 为何会有如此傲人的“战绩”? 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诸葛亮号称“卧龙”,而司马懿则被时人称为“冢虎”。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刘备去世后,刘备的班底如法正等也早已凋零殆尽,诸葛亮在刘备的托孤之任下掌握了蜀国大权。 而彼时魏国的司马懿也在曹丕、曹真等曹氏宗亲相继去世后掌握兵权,司马家也逐渐在魏国得势。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二人在北伐战场上棋逢对手。 接下来就带大家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人的三次较量。 第一次较量即是二人的出山。 诸葛亮出山留下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而这时的刘备则客居在刘表的荆州,很久没有骑马作战甚至于大腿上都长起了赘肉。 这样的生活自然不是刘备的志向。 于是这时徐庶指点他:“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于是刘备就前去请“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对刘备详细阐述了占据益州荆州,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 这一战略称为“隆中对”,实际上对很适合刘备当时的处境,也有很大的实现空间。 由于后来关羽张飞的早逝,刘备擅自发动了对吴战争并大败而回,使“隆中对”难以实现。 但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坚持继承刘备的遗志,矢志向北,但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 再看司马懿。 司马懿自小随管宁学习,本来出山后应有大作为。 但司马懿则是多次躲避曹操的征辟,甚至装病以推辞。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很可能是他依然在观望哪一方势力更有希望,抑或是在等待最佳时机。 于是,他于208年正式担任曹魏官员。 由于这时曹操刚经历赤壁大败,正值用人之际,司马懿来了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 而且,司马懿有着极好的眼光,认为曹丕更有做接班人的希望,并尝试辅佐他当太子。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曹丕继任后,他更是一路升迁。 这样看来,诸葛亮选择侍奉刘备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忠诚与报答知遇之恩,而司马懿入仕曹魏则更多是出于自己的考虑,相比之下他更关心自己的地位。 这二者究竟孰高孰下,想必各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观点。 第二次较量则是围绕另一个人展开的。 这个人就是孟达。 他本是益州刘璋的部下,后投降刘备。 他率军攻占东三郡后,多次受到刘封的排挤。 后来由于拒绝援助关羽导致其败亡,他投降了曹魏。 这时的魏王曹丕很是信任他。 但很快,曹丕去世,新君曹睿即位。 孟达惴惴不安,因为自己是“三姓家奴”,很可能不受新君的待见。 诸葛亮很快听闻这一消息,于是给他写信劝他再投蜀国。 这样对蜀国是极其有利的,可以兵不血刃获得新城郡。 司马懿很快给出了对策,他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派遣精兵良将星夜向新城郡进发。 于是,就在孟达还在举棋不定的时候,魏军已经杀到新城郡城下了。 孟达立刻慌了神,无力抵抗,很快被剿灭。 而诸葛亮也意识到孟达这枚棋子已经彻底失去,只派了一支偏军象征性的营救,自然无功而返。 最终的较量,历来颇有争议。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道“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偏安一隅是没有前途的,必须北伐。 但以蜀国的国力,确实很难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蜀国每次北伐投入的兵力也不过十余万人,和彼时曹魏的兵力相比实在悬殊。 而且蜀道艰险,运粮困难。 最重要的是这时候诸葛亮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 而司马懿深知这一点,并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敌,只是将之粮草耗尽后待其撤退。 最后更是将诸葛亮拖死在了五丈原。 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总结:这样看来司马懿确实赢了诸葛亮,但赢的是在不算光彩。 诸葛亮和司马懿从出山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决定匡扶汉室、兼济天下,另一个则更多的考虑了自己的利益,并在三国的最后窃国成功。 包括在孟达事件中,司马懿的计策显然更高一筹,趁孟达举棋不定的时候做了两手准备。 但实际上,二人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发布时间:2025-09-27 08:15:09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