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土家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土家族的节日简介 内容: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 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 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 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 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 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毛古斯”,土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 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 每逢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page]叫“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 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庭。 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 跳演至《接亲》时,特别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 观看跳演的人,没有谁认为是“丑事”,却觉得这样装扮才真实。 “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 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 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 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 但以对白为主体,方式灵活多样,观众也可答话插白。 跳“毛古斯”,规模大者要跳六个晚上,大致以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工作等为内容。 融歌、舞、话为一体的原始祭神戏剧。 这一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较少见,早已引起国内外戏剧舞蹈家的关注。 被称为古老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 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 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 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 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普。 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 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 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 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西兰卡普是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 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 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 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土家妇女擅长纺织早见史籍。 秦汉时期,人们把土家先民的织锦称为“(上宗下贝)布”,是皇室的上乘贡品。 到了宋代,土家织锦工艺兴盛,广泛流向市场交易中。 这时的“溪布”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上宗下贝)布”的传统。 明清时期土家人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独特制织程序,达到较高的水平。 今天的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特有的工艺品,已经从山寨,走向全国,甚至冲向世界了。 [page]1985年,土家族老艺人叶玉翠与汉族工艺美术家李昌鄂合作的五幅《开发山区》织锦壁挂,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好评。 打花老艺人朱么妹,熊经文织的两幅壁挂,一幅参加过加拿大的中国工艺美展,一幅参加过坦桑尼亚、赞比亚的中国工艺美展。 “调年会”“调年”是土家族的春节,它要先汉族的春节一天。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的先民随胡宗宪征讨倭寇,在腊月二十九那天提前过了年,慰犒将士。 将士们吃了丰盛的酒席,养精蓄锐,到除夕那天狠狠打击了倭寇,取得了胜利。 以后,为了纪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前过年,并相沿成俗。 土家族的调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他们要在调年期间举行丰富的喜庆活动。 调年活动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 摆手堂是调年会最热闹的地方。 摆手堂在土家地区很普遍。 每村必有。 摆手堂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地要在场地边立一土庙,供奉土王或土家族先祖八部大王神。 调年活动从腊月二十九开始,那一天是土家族人最快活的一天。 他们早早吃过年夜饭,换上崭新的衣服,一家老小便兴高采烈地来到摆手堂来参加跳“摆手”。 摆手,土家语称“社巴巴”,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舞蹈。 传说,摆手起源于古代巴人战时所跳的“巴渝舞”。 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 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现在,摆手从内容上发生根本变化,涉及土家人生产、生活的各方面。 摆手动作简单、明快,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摆手的动作贯穿首尾。 故有“摆手”之称。 跳摆手,要击鼓鸣锣,还要伴以唱歌。 随着一声鼓点,土家人围着场地摆起手来。 顿时,鼓乐震天,“撒尔嗬”的歌声夹杂其中,摆手堂一片欢腾。 近年来调年会,越来越热闹。 除在摆手堂摆手外,还有耍龙灯的,卖艺耍刀的,唱山歌的。 在街道两旁出售山货的,叫卖小吃的。 当地政府也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多次组织物资交易会,大力促进了民族贸易的发展,活跃了民族经济文化市 发布时间:2025-10-04 08:31:49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