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 内容: 今天咱们聊聊命理,聊聊生活。 古籍《五言独步》里面有句话: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随。 这是讲命理结构的几句话。 意思是说,一个人命理结构如果有天然的缺陷,而且还能活下来,一旦这个缺陷填补上时,那就会飞黄腾达。 这是一个层面的解释,还有一个层面的解释:那就是一个人的总能量守恒,有所短,必有所长。 求生存,那就补所短。 求发展,那就用所长。 我更喜欢后面这个理论来处理生活。 因为这个长与短,往往就是一个类像的不同层面而已。 接受了一个层面的短,挖掘另一个层面的长处,那就可以了。 拿我自己来说,脾虚。 忧思伤脾,我搭配这个脾虚的病,那就拥有着忧思的特性。 我应该怎么办呢? 一味补脾吗? 做了这一步,身体就会健康一些。 如果不这样做,我重点挖掘忧思,让这个忧思最大化的拓展空间,释放忧思最大的能量,那是不是更利于我的发展呢? 我的经历告诉我,求健康那就补脾但不得,求发展伤脾但得思路……生命这东西很有意思,给我一个脾虚的身体,也给我一个忧思的习惯。 身体是一个层面,忧思又是一个层面,虽然层面不同,但此消彼长。 我很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我觉得忧思给我带来的悲壮感、通畅感,远大于生理的健康。 于是我就乐在伤脾了。 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原理讲,那就是牺牲脾的健康,置换忧思的效能。 前天,一个客户很焦虑,因为孩子检查身体,不是太好,她问我,孩子以后怎么办? 我说,有所短,必有所长。 就好比一个人爱幻想,如果把幻想转化为艺术想象力,这就是天才。 身体上的不足,必然会激活脑子的某个中枢,产生强大的动力。 这时候,就需要观察,进行一些扬长避短的安排了。 很多人的思维,停留在生存阶段,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活着,而不思考为什么活着……如果一个人只为活着而活着,那他看到的都是自身缺陷。 如果一个人为了某种价值而活着,这时候,磨练就是通往价值的必经之路。 我家两个孩子,老大聪明爱思考爱学习,但生活能力不强;老二不爱学习,但暖男一枚有感恩心会照顾人。 如果用生存视角看,老大太自私,生活习惯差,老二学习不行,前途堪忧。 如果用发展视角看,老大可以走学习这条路,老二可以跟着我走享受生活这条路。 一条路悲,一条路喜。 以前我想,孔子说的“四十不惑”,什么是惑呢? 后来从论语中找这个解释。 发现了两条:第一条,你喜欢一个人时,希望这个人长命百岁;你讨厌他时,恨不得立马让他死,在同一个人身上,呈现两种极端态度,这就叫“惑”。 第二条,你生气的时候,想不到别人对你的好,想不到你和这个人的关系,任性发怒,解气再说,这也叫“惑”。 所谓的“四十不惑”就是再也别干这种感情用事的事情了。 离开了感情用事,我们就要正面所谓的“缺陷”,正面所谓的“优势”,知道自己活在哪个层次里,在这个利于自己发挥的层次中,去追求探索自己的价值,那就ok了。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 这句话以前我不是太喜欢,后来悟到第二个层面时,感觉它不那么讨厌了,反而有些喜欢它了。 因为与生俱来的东西,很难根除,但能好好驾驭。 那就好好驾驭吧,用好的一面。 发布时间:2025-10-06 08:10:44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1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