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阴阳家思想和宇宙发生论! 内容: 最早的阴阳家可能来源于方士。 阴阳家的贡献主要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六种术数第一种是天文。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 ”第二种是历谱。 “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 第三种是五行。 “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第四种是蓍龟。 这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两种主要方法。 后一种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龟甲或兽骨上,钻凿一个圆形的凹缺,然后用火烧灼。 围绕着钻凿的地方,现出裂纹。 根据这些裂纹。 据说可以知道所问的事情的吉凶。 这种方法叫“卜”。 前一种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茎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数的组合,再查《易经》来解释,断定吉凶。 这种方法叫“筮”。 《易经》的卦辞、爻辞本来就是为筮用的。 第五种是杂占。 第六种是形法。 后者包括看相术以及后来叫做“风水”的方术。 风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产物。 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须安排得与自然力即风水协调一致。 周朝头几百年,封建制全盛的时期,每个贵族的室、家都有这些术数的世袭专家,以备有大事的时候顾问。 可是随着封建制的解体,这些专家有许多人都失去了世袭职位,流散全国,在民众中继续操业。 这时候他们就被称为“方士”。 当然,术数的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 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术数在放弃了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科学。 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简单、很粗糙,可是在这些概念中却有科学的开端。 《洪范》在《洪范》里,五行的观念还是粗糙的。 《洪范》的作者说到五行的时候,所想的仍然是实际的物,如水、火等,而不是以五者为名的抽象的力,如后人所讲的五行那样。 作者认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就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 这个学说,被后来的阴阳家大为发展了,叫做“天人感应论”。 有两种学说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感应的原因。 一种是目的论的。 它认为君主方面的恶行,使“天”发怒。 这种怒造成异常的自然现象,代表着“天”给君主的警告。 另一种是机械论的。 它认为君主的恶行自动造成自然界的混乱,因而机械地产生异常现象。 全宇宙是一个机械结构。 它的一部分出了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机械地受到影响。 这种学说代表了阴阳家的科学精神,而前一种学说则反映了阴阳家的术数根源。 《月令》阴阳家第二篇重要文献是《月令》,是由于它是小型的历书,概括地告诉君民,他们应当按月做什么事,以便与自然力保持协调,因此叫《月令》。 在其中,宇宙的结构是按阴阳家的理论描述的。 这个结构是时空的,就是说,它既是空间结构,又是时间结构。 由于位于北半球,古代中国人十分自然地以为南方是热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 于是阴阳家就把四季与四方配合起来。 夏季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东方,因为东方是日出的方向;秋季配西方,因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 阴阳家还认为,昼夜变化是四季变化的小型表现。 从而,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现,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现,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现,夜间是冬季的小型表现。 南方和夏季都热,因为热在南方、在夏季“火德盛”。 北方和冬季都冷,因为在北方、在冬季“水德盛”,冰、雪都与水相连,都是冷的。 同样地,“木德盛”于东方和春季,因为春季万木生长,而东方与春季相配。 “金德盛”于西方和秋季,因为金与秋季都有肃杀的性质,而西方与秋季相配。 这样,五行(五德)有四样都说到了,只剩下土德还没有确定方位和季节。 可是《月令》说了,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于四方的中央,在季节上居于夏秋之交。 阴阳家试图用这样的宇宙论,既从时间又从空间解释自然现象,还进一步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行为密切联系。 所以《月令》做出规定,天子应当按月做哪些事,才符合名义。 如果天子在每月不按适合本月的方式行动,就要造成异常的自然现象。 例如,“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 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邹衍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他的兴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历史方面。 (天下事一理也。)衍建立了新的历史哲学,以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 黄帝曰:土气胜。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曰:木气胜。 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 汤曰:金气胜。 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 文王曰:火气胜。 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 天且先见水气胜。 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 他们还认为,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 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 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从以上引文看来,朝代的顺序,也是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的。 以土德王的黄帝,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 以木德王的夏朝,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 以金德王的商朝,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 以火德王的周朝,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 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为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克。 如此完成了这个循环。 不久之后,就在实际政治中产生效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他“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正由于刻削少恩,秦朝为时不久,为汉朝取代。 汉朝皇帝也相信,皇帝是承五德转移之运而王,但是汉朝究竟以何德而王,颇有争论。 有人说,汉朝取代秦朝,因此是以土德王。 但是也有人说,秦朝太残暴,太短促,不能算是合法的朝代,所以汉朝实际上是替代周朝。 双方都有祥瑞支持,这些祥瑞都可以加以不同的解释。 最后,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 即使如此,后来仍有意见分歧。 汉朝以后,人们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 但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为止,皇帝的正式头衔仍然是“奉天承运皇帝”。 所谓“承运”,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 “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统说八卦是伏羲所画。 伏羲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天子,比黄帝还早。 有些学者说,是伏羲本人组合出六十四卦;另一些学者说,是公元前12世纪的文王组合出六十四卦。 有些学者说,卦辞和爻辞都是文王写的;另一些学者说,卦辞是文王写的,爻辞是文王的杰出的儿子周公写的。 除了阴阳的观念,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是数的观念。 由于古人通常认为占卜是泄露天机的方法,又由于用蓍草占卜是根据不同的数的组合,所以难怪《易传》的无名作者倾向于相信天机在于数。 照他们的说法,阳数奇,阴数偶。 各卦中的连线是阳的符号,断线是阴的符号。 乾卦、坤卦分别纯粹由连线、断线组成,所以各是阳、阴的典范。 其余六卦都假定是由乾、坤交合而生。 这样,乾、坤就是父、母,而其他六卦在《易传》中常常说是乾坤的子女。 乾坤结合而生其余六卦,这种过程,也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这种过程的象征。 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 由此可知,阳是男道,阴是女道。 《系辞传下》说:“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 原始中国人的宗教中,很可能想象有一个父神和母神,他们生出万物。 发布时间:2025-10-08 08:08:31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