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喀什:伊斯兰文明“一枝独秀” 内容: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资料图片 喀什出现了。 一个让伊斯兰文明在中国境内扎根的地方,一个让伊斯兰文明以此为原点向东传播的地方,一个接纳了儒家文明、古希腊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乃至一度也接纳过西方文明的巨大“容器”,但最后让伊斯兰文明“一枝独秀”于此的地方。 从新疆阿图什出发到喀什仅40多公里,其间有一条2004年修好的一级公路相连。 沿着这条公路,其实就是沿着一条伊斯兰教从阿图什到喀什的传播之路。 伊斯兰教,从阿图什到喀什英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 因为,那是一个文化汇聚的福地。 ”而最能体现这种文化汇聚的地方就是喀什。 喀什,历史上是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也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前西域著名的四大佛都之一。 如今,走在喀什的大街上,已经彻底听不见“疏勒”的说法了,这个古老的名字沉进了历史古籍中。 在阿图什苏里唐麻扎(墓地)采访时,笔者曾缓缓地移动着自己的脚步,仔细打量那一座座坟墓。 笔者知道,那一座座排在苏里唐之后的坟墓的主人,是一个个在不同程度上将伊斯兰教推向更广范围的推手。 10世纪中期,越来越多的伊斯兰教传教士和商人涌入喀喇汗王朝的中心——今阿图什,雪山、草原、河谷,城镇、乡村、牧区……到处可见这些勤奋的传教者的身影。 苏里唐的儿子木萨·本·阿不达勒·克里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伊斯兰教苏非派的一位名叫卡里马提的传教士,并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木萨·本·阿不达勒·克里木在父亲去世后,更彻底打开了接纳伊斯兰文明的大门,对来自波斯高原、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赋以特权。 这些穆斯林可以不受限制地穿越于整个喀喇汗王朝,可以自由、公开地传播伊斯兰教。 和别的宗教传播不同的是,来自波斯高原和阿拉伯半岛的商人们,更是一支活跃而强大的传播力量。 他们在商旅途中,只要一到礼拜时间,便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或生意,面朝麦加方向开始礼拜活动,这让更多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人们了解并接纳伊斯兰教。 自苏里唐开始,世代喀喇汗王朝的汗王完成了接纳、推广、传播伊斯兰教的接力赛。 而那时,崛起于贺兰山下的西夏王朝切断了宋朝和西域的联系,丝绸之路也因此中断,伊斯兰教彻底进入新疆西部、中部。 在这一过程中,喀喇汗王朝也将其政治、文化乃至宗教中心从阿图什迁到了喀什。 如今的喀什,1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比我国很多省都大。 32个民族生活在南疆这片最大的绿洲上,而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这里就有7个。 体验喀什,国际化进程持续千年刚到喀什,在当地工作的弟弟便带着笔者去一家“木卡姆饭店”就餐。 饭店整个布局呈现出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格。 据弟弟介绍,这是一个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淡季的饭店。 他每次来这里都能看见客满的场景,服务员们忙碌地穿梭于各个餐桌间。 在喀什,维吾尔族在320多万的总人口中占90%以上,到处都是诸如“木卡姆”这样的维吾尔族饭店。 1000多年前,当伊斯兰教抵达喀什时,古老的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早已悄然而至,并和从东而来的中国儒家文明汇聚于此。 当伊斯兰文明登上喀什的舞台时,这里和中亚、南亚、西亚的交流就更加频繁。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建设喀什经济特区的战略,大批国内外的投资者纷涌而至。 如今,在喀什,不仅能找到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更使人感受到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笔者提前预订了好几天才得以入住酒店。 在酒店大厅看到一些急匆匆来打听还有没有房间的客人,得知没房后带着失望的神色离开,笔者因此对喀什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万的数字不再感到吃惊。 就国内客人来说,使喀什酒店客房加剧紧张的因素之一是那些来自山东、广东等省份的商人,他们都是来这里寻求商机、洽谈业务的。 而来自甘肃、青海等省份的穆斯林商人,则使这个城市在新时代添加了更多现代的伊斯兰因素。 一座清真寺,喀什的“烫金名片”最能体现喀什国际化特色的应该是城区内新疆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 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东北角的一家新疆风味小吃店吃完早餐后,笔者迎着暖暖的朝阳向清真寺走去。 广场上有鸽子在踱来踱去,兀自享受着自己的宁静。 远远就能看见清真寺125米高的黄绿色方形拱门楼,两座高达18米的召唤楼坐落在宣礼塔上,显得巍峨而肃穆。 和笔者同行的宁夏穆斯林商人苏立勇告诉笔者,和内地清真寺不同的是,这两座召唤楼不对称。 笔者后来就这个问题求教了很多专家,并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的答案。 在广场上,笔者试图和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用简单的英语交流。 没想到,这位已经来喀什做生意10多年的穆斯林用汉语告诉笔者:这座清真寺建于公元1442年,在整个中亚都有着很大影响。 谈及这座清真寺的来历,他讲了一个故事:这里原来是一块空地,后来,一位从新疆中部地区要去麦加朝觐的贵妇走到这里后生病了。 经过当地医生一段时间的医治后,贵妇因医治无效而病逝于此。 她临终前告诉后人,要捐出自己所有的财产,在这里修建一座清真寺,以便让那些没能到达麦加朝觐的人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宗教愿望。 后人依照其遗言而建清真寺,这便是艾提尕尔清真寺的雏形。 这使笔者很自然地想起了17世纪著名的维吾尔族诗人赫尔克提的诗句:“我呀,并不需要去天方(麦加)朝觐,喀什噶尔有的是麻扎,擦眼土药也够用;用睫毛扫净那大片的广场,哭出你的泪水,这支天堂里的礼歌。 ”走进清真寺内,笔者发现主殿白天似乎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不时有人进来做礼拜、念经、休息,其中不乏从阿富汗、巴基斯坦甚至伊朗、沙特来到喀什的穆斯林。 主殿中央有一座木制的雕花宣教台和权杖,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捐赠的一块真丝大地毯铺在宣教台前。 当地的维吾尔族穆斯林尼亚孜告诉笔者,艾提尕尔清真寺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周五的“主麻日”(聚礼日),一般会有6000到7000名穆斯林来这里参加礼拜。 本地的、外地的、外国的都有,他们依次在主殿排列。 殿外的庭院里也会铺满礼拜者自己带来的小拜毯。 在近半个小时的礼拜中,几千人在伊玛目(领拜人)的带领下,恭敬地面向麦加方向礼拜。 礼拜结束后,穆斯林们会友好地互相问好祝愿,享受伊斯兰教带给他们的安宁和祝福。 而在伊斯兰教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期间,清真寺前的广场更是以当地维吾尔族穆斯林为主,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们尽情欢乐的地方。 千余年来,这个城市就这样被虔诚的穆斯林进行的伊斯兰教仪式滋润着,来自境外的穆斯林也为这个城市的伊斯兰氛围增添着国际化的色彩。 如今,因为经济特区建设,喀什更加吸引着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和美洲的商人来这里投资,使这个城市像千年前吸纳各种文明一样,再次包容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文化。 发布时间:2025-10-08 08:58:14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