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易经与水浒 内容: 东逝于海,西被流沙。 缤纷繁复,萌兆蘖牙。 古时洪水滔天,黎民遭难。 有些人越逃越高,越逃越远,最后在山林幽谷中不知所踪。 有些人有幸找到一处高台,据为己有,作壁上观。 有些地方洪水退去,但房屋已遭泥石掩埋。 再往西去,地势升高,洪水虽弱,纷争又起。 渺渺茫茫,惘然无极。 本来,想借困卦,讲个故事。 但是,思来想去,没有满意的框架。 今天早上听京戏,脑海中一直回荡着野猪林唱段,索性,就借水浒故事来讲困卦和井卦。 况且,故事是无穷的,重要的是意象。 况且,井卦困卦都与水有关,想到水浒,或是天意。 孔子把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古人说,上经言天道,下经言人道。 用今天的语言说,上经偏形而上,下经偏伦理政治哲学。 古人伦理和政治是不分的,君子修身和治国是互映的。 困卦,坎下兑上。 水聚为洪,山裂成川。 洪水从山上奔流而下时,是越来越危险的。 所以,困卦的本意,是困于洪水。 木石成困,当是大禹导河之前。 后世虽然水患不断,但所困越来越复杂。 水浒以洪太尉开篇,是个有趣的巧合。 困卦初六,困于株木,入于幽谷。 居于险极,无处可居,只能进山入谷。 而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 所谓资源稀缺,九二处中,高枕无忧,朱门酒肉吃不完,或许也是一种困。 这完全是水浒的背景。 初六,就是阮氏兄弟之辈。 他们无意攀升,只求自保,水泊逍遥,来去无踪。 但是,教授来访,阮氏身为渔人,连一位书生的鱼,都快请不起了。 湖里没鱼了? 那不可能。 就像荀子说的,世上本无争,因为有了共同利益,有了分配问题,才有了纷争。 洪水之世,高台竟欲独享! 所以,九二就是仁宗高蔡之辈。 现代人为了计算方便,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单位。 但是,利益总是共同争取的。 关于分配,极端的平均主义是不行的,极端的个人主义也是不行的。 所谓大秤分金,只是内部情节,而司马迁有言,可共患难,不可共乐。 公正问题,实为难事。 其实或也不至于如履薄冰,无奈高俅蔡京,聚敛无厌。 那么,此辈何以得中? 毕竟,宋朝天命未终。 也正因为这样,想着取而代之的人还少。 等到人人都在中原逐鹿,就是王朝天命已尽之时。 这不是迷信,而是大势所趋。 那么,六三呢? 困于石,据于蒺藜。 这是真的困。 因为,初六还可以入于幽谷,九二根本不困,上卦已然脱险,唯独六三,英雄末路。 让人想到林冲。 困于石,家已经毁了;据于蒺藜,无处安身,何谈立命? 六三爻辞又说,入其宫,不见其妻,凶。 我更愿意理解成巧合。 就像,施耐庵没有必要把林冲妻子写得更惨来衬托什么,自缢是一种笔下留情的结局。 因为,林冲的心肠太软,这些事已经够他吐血三升的了。 尝听李少春先生野猪林,忍不住叹息。 后半段,林冲不停地向天发问——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最后,于悲愤至极时,林冲讷讷地道,天呐,天呐。 所谓的天道,到底在哪里呢? 我想起一首诗,似乎还是位不知名的古代女性所作,最后一句是,不会作天莫作天。 非常解气! 可是,林冲毕竟是林冲,他唱出来的是,天呐,天呐,莫非你也怕权奸? 李少春先生到这里,并没有苦喊,而是像在沉吟。 这就是林冲的悲剧。 易经爻辞的意象是这样,六三,阴处刚位,进为九四所阻,退又不敢乘刚。 林冲是一步一步被人逼进山神庙的。 进为宋江所阻,退又不敢为逆。 蒺藜正是朝廷,九四即为宋江。 但是……我们先看井卦。 巽下坎上,巽为木。 木盛水上升,所以为井。 井卦意象非常好,后面附上小议。 这里只说爻辞。 井卦初六,井泥不淘,飞禽都不来。 九二,汲水的桶是漏的。 九三,井是好井,却无人识。 这里,又要说到阮氏兄弟之徒的问题了。 他们选择躺平。 这不能用不读书来解释,常四爷读过几本书? 人们实际上,都有很多朴素的道德观的。 伦理学家推来推去,结论也不可能违背天理。 反倒,我怀疑,读书之后,明理的比例是否变大了。 阮氏兄弟做了什么抗争? 劫生辰纲? 当然,那是不义之财。 但他们根本没有劫富济贫的想法,而是为了私分。 事情败露,才落草为寇的。 这就像一口破罐破摔的老井一样。 你不来喝水,我还懒得出水呢! 最后,全都是泥,所谓,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连鸟都不鸟……可是,如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呢? 这句话,从荀子说到的共同利益开始,就只是一种摇滚了。 因为你割舍不了由九二建立的网络,而九二们,也是不可能放过你的。 所以,井卦的九二,桶虽然是漏的,打不上来水,毫无进取心,但是,井谷射鲋。 射,就是漏掉的水,向下飞溅。 鲋,就是井底躺平的阮氏蛤蟆们。 想象一下,税吏三天两头就要来敲敲阮氏的头,你说帝力何有? 至于九三,自不必细说。 其具备井的所有美德,但是,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渫就是掏井,这口井干干净净,但无人来食。 林冲清清白白,心下却恻然惨然。 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英雄末路,想的依然是那不怕权贵的明王,降福于己。 林冲有口难言。 我们再看上卦。 困卦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金车,指的是困卦的九二。 前面说过,这是宋江的意象。 徐徐,就是迟疑。 来,是奔赴下卦。 金车,指的是九二。 宋江的目标没有换过,就是去朝廷做事。 但,迟疑的是方式。 而,九四,阳处柔,也是梁山好汉的处境。 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明明对应的是初六的黎民,但实际上,困在了朝廷的金车里面。 或者说,应该在车里,睁开眼却是车底。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劓刖,就是用刑。 困于赤绂, 就是远方不来。 坎为北,兑为西,朱赤在南。 用刑,南面不归。 赤绂心在九二,所谓大宋命数未尽。 徐是缓缓,说通悦。 时候一到,大宋归天。 九五,就是天道。 你不是要替天行道吗? 我就让你看看什么是天道。 天道至刚至健,所刑之处,好汉七零八落。 天道至尊至德,黎民不乐,朝代必亡。 有宋一朝,建树全在财货商旅和淫巧书画上。 思想压抑,北伐无功。 百姓苦不堪言,官员困于酒食,通宵达旦。 奇才王安石,只落得闹剧一场。 所以,困于赤绂,也是南宋的象征。 偏安一隅,不以为耻。 东晋渡江,尚有新亭对泣,南宋百年,只靠一个北人辛弃疾摇旗呐喊。 我想起,关于海棠花,那些宋人的评价。 翻出之前的微博来——陆游语,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此是俗人赏花。 苏轼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此是糙汉赏花。 陈与义,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陈与义另有句曰,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 偏安小气一览无余。 海棠听了这没出息的话,自会叹道,已是江南何足道,春来北去又成空。 九五已是天道,上六何以释之? 困卦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这就是李贺笔下的飞光。 所谓时间。 人类把代代往事,附着在时间上,所谓青史。 我们先看井卦。 六四,井甃,无咎。 甃,本意是砖砌的井壁,引申为动词。 修砌休戚,宋江之象。 李鸿章自谓修补匠,也是井甃之象。 及时雨心系黎民,呼保义不识天道。 井之为意,以下给上,反而下注,其道必穷。 竹篮打水,美梦成空。 九五,井洌,寒泉食。 井卦,直到九五,才给了我们一口水喝。 诗曰,有冽氿泉,无浸获薪。 地水,至清至寒。 遇光则温,遇物则浊。 天道反映,不仁不爱。 沁人心脾是它,呛出眼泪也是它。 林冲渴望的天道是永恒的,但人的一生是飞逝的。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井收,大宋已成往事,勿幕,来者无尽无穷。 困卦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 葛藟就是缠绕的树藤,臲卼是不安。 时间的起点,我们无从想象,但人类意识的起点,或在树上。 躲避危难之时,不知哪个人猿,忽然起了动悔之心,人类意识于是打开。 从那往后,这口井,再也没被大幕覆盖过。 如果说,山水是社会和自然的边界,那么,它是偏自然的。 而,井同为社会和自然的分界,就是偏社会的。 可笑的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依然是修井汲水的问题,分多分少的难题。 水给山添了故事,山让水多了曲折。 而井呢? 成语说,坐井观天。 赵汀阳解释康德的先验论证时,喜欢讲一个故事。 一个人钥匙丢了,就在路灯下面找。 别人说,万一丢在灯光以外呢? 那人说,可是,我只能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找啊。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类的思想,都是坐井观天而已。 所以,庄子秋水篇美则美矣,但失去了庄子的意境。 关于时间,想起之前开过的一个小玩笑——一条小溪旁边,蹲着一个呆子。 他想看看河水什么时候流干。 孔子走过来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赫拉克利特走过来说,却不重复。 博尔赫斯走过来说,奇在交叉。 柏拉图走过来说,宇宙的原型是永恒存在本身,造物主根据原型创造宇宙,可是宇宙始终变动不居,并不能表达原型那种无变化的永恒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造物主创造了时间……奥古斯丁走过来抱怨,你不说我还挺明白。 笛卡尔沉吟,不该想到这一切。 小溪突然开口说,我喜欢你们这些人。 胡塞尔睁眼说,又做了一个噩梦。 《戴敦邦水浒人物谱》附上昨天上午匆忙中写下的井卦意象。 当时外面下雨,下午有事又惦记着午饭,所以文字气短。 曾经,自来水是城市的象征。 因为农村没有自来水,只有井。 有种机械装置,可以压水,一来不是村村都有,二来人称洋井,可见不是本土产物。 至于水泵,更是科技作品了。 最早的井,就是用绳子提水。 不知道可以上溯到什么年代。 不光唐朝的李贺写诗说到井上辘轳,战国庄子外篇说到杠杆汲水,甚至易经井卦就说到这些了。 我就想起小时候打水了,怎样把钩子挂在水筲(读烧,水桶)梁上,怎样把空筲续进井里,怎样在水筲接近水面时摆动,半筲时怎样灌满,怎样一圈一圈摇上来,怎样一手稳着辘轳一手去拎……现在老家也吃上自来水了,似乎井这么古老的事物,给人的意象就是落后。 况且,井也早不神秘了。 比如,井水下降,只能深挖;电力抽水,井也能干。 但不想得太极端的话,井其实非常美好的。 比如,它会基本维持在一定深度。 不去打水,也不会多,连续打水,也不会少。 易经把这件事比喻为君子的常德。 顺境的时候不得意,逆境时也没消沉。 再比如,日常使用中,井水是不会浑的。 过去农村一口井,好几家用,打水的人来来往往,但井水清澈,可以直接喝。 易经把这比喻成君子的洁静。 类似后世的出淤泥而不染,但荷花总还是开放了,不如虚静自洁。 而易经最强调的,是井和家乡的关系。 笑林广记有个笑话,说大风把井刮墙外去了。 其实是篱笆刮进来,把井隔出去了。 之所以好笑,就在于,井是不能动的。 家可以搬,关东可以闯,但井搬不走。 所以有句话叫背井离乡。 故乡的井永远在那里,乡音无改,自观其天。 井体不动,德常性洁,但井是危险之物。 尤其是就快把水打上来时,最危险。 这个道理人们常说。 最后一步,怕出差错。 汔至亦未繘井。 羸其瓶,凶。 水筲掉下去了,自己闪了一下,甚至可能被反转的辘轳打到,最可怕的是,脚下一滑,掉进井里。 王弼道,几至而覆,与未汲同也。 实际上很难同,通常更糟。 孔颖达说,羸其瓶,何至于凶? 他们可能从来没有亲自打过水。 掉进井里,跟掉进河里完全不同。 第一,别人很难看见。 第二,别人很难听见。 第三,井深,落水受冲击太大。 第四,可能落水之前,碰到井壁,已经昏迷了。 第五,没有落木枯草可抓。 第六……另外,井还有很多妙用,比如可以保鲜蔬菜,冰镇西瓜。 吕氏春秋记载,先秦人们就把冰在冬天储藏起来,春天再用。 但是专门挖地窖是一回事,井的方便不言自明。 发布时间:2025-10-09 08:11:26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