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行善不当,易招灾殃”,面对这三种“善”,你大可不必去管 内容: 人生路长,且行且珍惜。 善心很小,却能容大千世界! 所以,行善的人很美,无论何时都闪着光,照耀着四方。 可惜,物极必反,有时候却会“行善不当,易招灾殃”,所以,面对这三种“善”,你大可不必去管。 其一:遭绑架的善,不必去管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有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但可知,他除了经常怒斥曹操外,还怒斥过谁? 是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叫许汜。 话说一天,寄居在荆州的刘备,受刘表邀请一起跟荆州的名士们开怀畅饮。 对这种事刘备一贯积极,他准时而来。 酒过三巡后,突然在座的许汜说话了,开始猛烈抨击,徐州名士陈登。 原因是,几年前他去拜访陈登却遭冷落,睡在了地上过夜。 许汜话音刚落,刘备就沉了脸。 他曾经统领徐州,而陈登正是其手下,这事他曾听陈登说过。 于是刘备开口了:“ 你可知当时陈登曾想好好招待你吗? 可你一见陈登都说了啥? 问人家房产,问人家良田,这是你该问的吗? 别觉得对方善良,有名望,就该一味迎合你。 这亏得是陈登,还允许你睡在屋内地板上,若是我刘备,早就打跑你了! ”(出自《三国志》)分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有一些人非常善于伪装自己。 如许汜,虽也号称名士,仿佛很高尚,很厚道,但实则却根本不是这样子。 他们这类人,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却就是看不见自己的肮脏。 他们最拿手的就是,用道德绑架着别人行善,却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一旦对方没有满足,便会借助各种机会拼命诋毁对方。 所以若遇到了这种被别人绑架着行善,是非常难受且让人愤怒的。 如,有人利用自己年老,逼你让座等,都属于这一类。 那么怎么办? 就四个字,不必去管! 倘若对他们行善了,往往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对真正善心的亵渎。 连刘备这位说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都直接把他们这种绑架善行的行为,归为了“恶”,我们就更应明白其危害了。 其二:对恶人的善,不必去管佛祖正在讲经,突然听到有人呼救,连忙运用法力探寻,却看到是下方狱火中,一伙为非作歹的歹徒正在接受炼狱。 佛祖发了慈悲善心,遍观这伙人的一生,终于发现为首那歹徒,曾放生过一只蜘蛛。 佛祖认为也许还有救。 于是用法力唤醒那只蜘蛛,命它垂下一根蜘蛛丝。 狱火中的歹徒,突然看到自天而降一根绳子,顿时大喜,抓住绳子奋力攀爬而上,无意间他一回头,看到下面串糖葫芦一样,跟来了一群人。 歹徒大怒,吼:这是老子发现的,只属于我! 你们都下去! 没人听他的。 歹徒抽出一把刀,对着下面绳索砍去,哪料绳索却在他头顶断开,一群人重坠狱火,哀嚎顿起。 佛祖却叹息一声,再也不管了! (出自《日日禅》)分析:就如不能否认,这世上有绝对好人一样,同时也会存在不可救药的恶人! 所谓“农夫和蛇”的故事,虽人人知道,但恐怕绝大多数人,面对落难求助,一脸可怜相的恶人,也会忽略他们的“毒牙”。 可最后无不是,只要一对他们行善,自己就有灾殃。 所以对恶人行善这事,不必去管! 如这个歹徒,连佛祖都救不得,最终只能无奈放弃,不去管了。 所谓,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承担起相应责任,并受因果支配。 对此一定要注意! 其三:关乎做人底线的善,不必去管孔子一直想把自己的著作,放入周王室的藏书馆内。 子路提醒道:“老师,听说老子是掌管周王朝的典籍,你何不求他去? ”就这样孔子来了,请求老子帮忙,并言称自己这也是道,出于仁善! 哪料却遭到了老子断然拒绝,说:“我听完你的讲义后,感觉很危险,你所标榜的仁义良善等等,都如敲着鼓,招呼众人去帮着自己寻找丢失的孩子。 你是在搅乱人的天性! ”(出自《庄子》)分析:老子和孔子的这个典故,笔者可不敢胡乱点评。 但却从中能看出一点,那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谓,关乎到了自己的做人底线的事,不必去管。 能出现这种状况,如今大多是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因为唯有他们敢,毫无顾忌地轻易触及到我们的底线,使得我们左右为难。 以至于有人哀叹:谁家没个“奇葩亲戚”。 反正不是这事,就是那事,且事事逼着你,去突破做人底线! 怎么办? 就四个字,不必去管! 因为你管了一次,行了这一次所谓的善,下一次就还会让你重新去突破底线。 如此下去你还过日子,还生活吗? 甚至搞不好就前途尽毁了。 发布时间:2025-10-10 08:18:52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