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京剧服装-短衣类 内容: 京剧服装的第二大类是短衣裳类。 短褂子,裤子,裙子都属于这一类。 这一类的样式不太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这么几类;一种叫作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 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多。 还有一种是对襟的,穿的比较少,一般只有儿童穿。 茶衣的袖子有带水袖的,也有不带水袖的。 有的上边穿着茶衣,下边穿着裤子;有的在裤子外边再系一条短裙子,这短裙子的名称叫腰包。 凡是系上腰包的角色,表示他有一种特殊的身分,比如酒保一类的人,给人递茶送水的时候,当围裙使用,再有一些手艺工匠则在干活的时候,当做劳动的服装用,一般的情况就只穿一件茶衣和裤子。 由于茶衣的色彩比较单纯,样式比较朴素,除了扮演儿童穿以外,更多的是一些酒保,樵夫,渔夫等等。 所以茶衣实际上是劳动人民和下层人民所穿用的服装。 短衣类的第二种,就是女式的裤子,袄。 女式的短袄是立领的,大襟,袖口比较肥,不带水袖,都是用绸子,缎子做的,花样和色彩也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 一般的说,裤子、袄都是小户人家的年轻妇女或是大户人家的丫环穿的。 小户人家的姑娘穿裤、袄时,腰里大部都系着四喜带,就是比较宽的带子,上边绣着花,还有更简便一点的,就在腰里扎着一条汗巾。 所谓汗巾,是一条普通的,漂亮的,长长的手巾。 扮演丫环的角色多半在裤子、袄外边再加上一件大坎肩。 还有一些大户人家的,性格比较活泼、伶俐的姑娘,有时也穿短袄和裤子,不过她们下身多数都罩一条裙子。 此外还有一种女式的裤子、袄(当然男式的也有),是用红布做的,不是用绸子、缎子,样式朴素,这是专门为犯罪的人穿的,所以又叫罪衣。 女式罪衣的形状是小领,对襟,腰里扎着素白色的腰包,这腰包也有个专名词叫罪裙,例如《女起解》的苏三就是穿着这样的服装。 在封建社会里,有这样一个习惯,本来红色是表示吉祥的,可是犯重罪的人,可能有杀头的危险,也可以说是最凶,最不吉祥的一种事情,为了冲淡和消减不吉祥的气氛,就有意识地给犯人穿上红色的衣服。 这样的做法,反映了封建社会对犯罪和死亡的一种迷信观念,一种神秘色彩。 现在为了美化舞台的形象,罪衣都不用红布,改用红色的缎子做了,同时行枷原来也是跟生活中的实物差不多,用木头做的,后来也改为很漂亮的鱼鳞枷,把残酷可怕的刑具变成了光华灿烂的工艺品了。 现在演《女起解》苏三戴的就是经过美化的鱼鳞枷。 短衣类的第三种是抱衣抱裤。 因为它是紧身的,像裹在身上抱在身上一样。 这种衣裳又叫英雄衣。 顾名思义,就是侠客、义士、绿林英雄这类人物穿的。 例如《三岔口》里的任堂惠,《恶虎村》里的黄天霸,《武文华》里的万君兆,《艳阳楼》里的花逢春及青面虎等都穿这样的衣裳。 抱衣的样式是大领、大襟、紧袖,特点是在褂子的底襟周围缝着三层宽绸边,一层摞着一层,像裙子似的,上面有绣花的宽绸边。 因为是三层,看着有些像水波浪似的,所以有个专用名词,叫作走水。 裤子也有绣花,和褂子上的绣花是一样的,叫作花彩裤。 抱衣抱裤的花样和色彩是多种多样的。 穿抱衣抱裤一般都系着鸾带。 女式的英雄衣,也有个专用名词,叫作打衣打裤。 褂子式样是小领、对襟、紧袖,并有绣花。 没有走水,可是它在腰下系着两片下甲,即贴靠在大腿两旁边,同时包住臀部的甲片,而这甲片就代替了裙子,所以又名战裙。 因为穿着女式英雄衣的人物,总是要进行战斗的,总是要开打的,穿着裙子就不方便了。 而只穿裤子,又单调了些,所以在下身系着战裙。 像《武松打店》的孙二娘;《打焦赞》的杨排风等,就穿女式的英雄衣。 还有一种叫侉衣侉裤。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南方人读快字作夸的音,这种口音传到北方来原封未动,就念成侉衣侉裤了。 这恐怕是音讹,导致了文字上的错误。 我想还是应该把它写为快衣快裤,表示穿上这身衣服,动作非常敏捷。 若写为侉衣侉裤,就不易讲通了。 快衣快裤与抱衣抱裤的性质相似,也是紧身的,是便于武打用的一种服装,只是更朴素一些。 其样式是小领、对襟、紧袖,一般没有什么绣花。 颜色为纯黑色的。 其特点是在袖子的底侧,胸部的正中,密排着白色的扣绊儿,扣绊俗称疙疸绊儿。 下身是纯黑色的裤子。 这样的打扮,可能是根据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夜行衣那种式样设计的。 穿快衣快裤,一般系鸾带。 武丑大部分都穿快衣快裤。 武生只有一部分穿,像武松、石秀,以及《巴骆和》中的余千等。 短衣类里还有两种。 一种叫马褂,和解放前的那种长袍外边套的马褂差不多。 只是加了加工,绣了一些花。 实际上这也是清朝的服装。 然而,在京剧里,却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穿的。 它经常都是套在箭衣外边,作为一种行路的外罩服装。 当然也可以作为战斗时的服装。 但穿箭衣马褂进行战斗的时候,显然不会是激烈的,一般都是点到为止。 穿箭衣马褂的戏有很多,像《武家坡》里的薛平贵,《汾河湾》里的薛仁贵,《四郎探母? 过关》的杨四郎以及《碰碑》里的杨六郎等都穿着马褂,里边穿着箭衣。 《武家坡》、《汾河湾》、《探母? 过关》都是作为行路时的服装,《碰碑》的杨六郎是经过战斗的,但也是点到为止。 另外一种就是彩裤和水衣。 彩裤是每个演员都必穿的,它有各种颜色。 原先京剧班里的彩裤,只有黑色、红色两种。 后来就发展为白色、粉色、湖色、古铜色,包括绣花彩裤,各种颜色都有了。 当然,现在还是红色、黑色两种较多。 水衣就是衬在服装里面的粗布衬衣。 京剧演员是很辛苦的,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几乎每次演戏,都要汗流浃背,服装很容易被汗水沾染。 而戏曲服装是价格比较贵的一种工艺品,所以,演员衬上水衣是为了吸汗,尽量减少汗水对戏装的污损。 粗布具有容易吸汗的作用,所以水衣都用粗布制做。 因为它的功能就是吸收汗水,所以取名水衣。 发布时间:2025-10-10 08:32:27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