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歇的出身低微,他是如何成为大国宰相的呢? 内容: 战国四公子中春申君黄歇的出身是最低微的,却也是四公子中最特殊的一个——他的春申君是凭自己本事挣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回顾这位春申君的一生,我们发现他从一介平民到大国宰相,除了个人才智过人外,背后都隐隐绰绰有另一个大国的影子。 根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我研究了春申君黄歇的一生。 然后我基本可以用个十拿九稳来形容:他是秦国的奸细,而且是在敌国位置做到最高的大奸细。 下面,让我们一起根据他的生平,看看我是如何发现这个秘密的。 一、春申君以嘴炮强者出名,是秦楚问题专家春申君是楚国人,当时以嘴炮闻名,是楚国楚顷襄王的臣子。 楚国在当时的几十年内,可谓一言难尽。 被秦国打击、哄骗、割地。 反正就是被来回蹂躏。 楚怀王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悲剧。 二十七年,错攻楚。 赦罪人迁之南阳。 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 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 而后面楚顷襄王也对秦国又怕又恨。 因为秦国那段时间偏偏盯着楚国打,几次大战,楚国输得很惨。 白起把楚国的国都郢都给夺了。 楚顷襄王实在受不了了,派国内最佳辩手黄歇去秦国求和。 楚顷襄王春申君在秦国一举成名,成功地打消了秦王攻楚的念头。 他给秦王分析了利弊:攻打楚国划不来啊。 他给了三个理由1)打起来不方便。 秦楚本来不接壤,你还要绕过韩国、魏国攻打楚国。 时刻担心军队在过路时会不会受到袭击。 拿到手的飞地也担心被其他国家抢走,这多麻烦啊。 2)楚国是大国,不好打,它虽然老是输给秦国,但血量厚,号召力强,可以牵头组成联军抗住秦国,这样打来打去,实惠不多。 而且好不容易啃下来的肉,因为离秦国远韩国魏国近,还被他俩抢了不少好处。 划不来。 3)回顾楚秦良好的历史关系,咱哥俩在历史上关系还不错,是友好邻邦啊。 就最近几十年有点不愉快,不是把你们想要的地都给你们了吗? 再看看你家门口的魏国和韩国、赵国,和你们是十几辈子的仇恨。 那是怎么也化解不开的啊? 为啥不打魏国、韩国、赵国呢? 这番话很有水平。 秦昭襄王听进去了。 但是,这番话有个巨大的漏洞:秦国可以不打楚国,楚国万一在我打其余几个小国的时候捣乱怎么办? 这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必须考虑的问题。 楚国凭什么让我放心呢? 这个问题,黄歇早有预料。 回楚国他就劝楚顷襄王把太子送过去了,为了保证太子的安危,索性自己也跟着过去。 太子做人质,这下你放心了吧? 秦昭襄王放心了,于是谢绝了韩魏一起围猎楚国的计划,罢兵休战,和楚国做了好邻居。 转头向东,打得几个小国哇哇叫。 昭王曰:“善。 ”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 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二、太子危机一晃十年过去了,春申君和太子熊完在秦国待得很舒服。 春申君也在秦国和未来的相国范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甚至芈月传里面还给黄歇和芈月安排成了青梅竹马,在秦国也卿卿我我。 也是脑洞很大。 这一天,楚顷襄王病重的消息传来。 熊完一听,这不行,我不能再搁这儿待了,要回去继承家业,当楚王了。 但问题来了,你回去了,谁替代你当人质? 谁能保证楚国还像这十年一样老实当秦国小弟呢? 毕竟,有些人隔几年不打一次屁股就觉得自己又行了。 这时,黄歇和已经是相国的好兄弟范睢说了一番话:这次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必然会感激秦国,努力维护和秦国的关系;如果不放熊完回去,而是利用熊完要挟楚国,楚国必然会另立太子以对付秦国,秦和楚的关系就会破裂,而被秦国掌握的太子熊完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范雎将黄歇的意思转达给秦昭襄王,但秦昭襄王是个老狐狸啊,他的应对可谓经典:不见兔子不撒鹰,他让熊完派他师傅回去探问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 这可愁坏了熊完,万一老爹撑不住,自己的皇位就泡汤了。 而此刻黄歇的表演堪称经典:熊完黄歇替熊完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 现在太子没法使秦国得到好处啊。 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凉凉了。 不如跟使臣一起逃离秦国;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 ”熊完一听,眼泪汪汪的:啥也不说了,真兄弟啊。 我得了王位忘不了你。 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 等熊完走远了,秦国没办法再追到时,黄歇才向秦昭王说出实情。 秦昭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 范雎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 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以上这些是史记记载,但不太合乎逻辑:把秦昭襄王想得太善良了。 秦王凭什么不会杀他泄愤? 只有两种可能:1、黄歇在秦国十年,被发展成了秦国的奸细。 以上都是和范睢、秦王串通好了演戏博取太子熊完的信任。 让黄歇在熊完面前刷好感,给他回国当相国铺平道路。 2、黄歇在被秦王抓住要杀头时,范睢或黄歇给出了有力的保障:保证黄歇回去后变为亲秦派,左右新楚王熊完的决策,使其不与秦国为敌。 要知道黄歇在秦国待了10年,出入秦宫廷,被策反是很有可能的,毕竟从他来秦国时的主张来看,他本来就是亲秦派,认为维护秦楚关系良好对两国都有利。 而即使不在这10年被策反,在后面被秦王抓住时,他被当堂策反的概率也很大:回去享受富贵还是死在秦国落下一个忠臣的名头死去? 对一个聪明人来说,选择什么不言而喻。 范睢应该给黄歇敲了边鼓更重要的一点是:秦昭襄王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 连熊完回国继承王位他都要打听楚王是不是真的不行了,务必确定了才让走。 那么,为熊完继承王位立下头功的黄歇,肯定会被重用。 可是如果黄歇不表明一下态度,留个证据啥的,秦昭襄王凭啥把他放回去? 一个态度不明的未来楚国权臣,不给出凭证,放回去万一怀恨在心给秦国添堵怎么办? 刚被黄歇忽悠过一次的秦昭襄王,肯定不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黄歇必定给出了保证。 这才是政治,血淋淋且只关乎利益。 哪有那么多赏识和看好。 只有黄歇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对秦国的友善,才能顺利回国。 三、步步高升的黄歇,就是不敢碰秦国如果说上面这些都是根据逻辑的推测的话,下面黄歇回到楚国后的作为可以作为证据了。 他其他都敢碰,就是不去惹秦国。 实在避不开秦国时,就去打酱油或送人头。 1、步步高升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 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封地。 黄歇的风险投资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2、开发上海十五年后,由于与齐国相临的淮北经常发生战事,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 ”并同时献出淮河以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 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申”也是源自受封于这里的春申君黄歇。 黄歇未封吴地之时,黄浦江也不叫黄浦江,而且这条河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一到汛期常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 黄歇到后,就对这条河进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不再泛滥,造福了当地的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 后来,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 黄浦江黄歇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当地人纷纷以其姓或号为许多山、水、地方命名,如浙江吴兴的黄浦,江苏江阴的申港、黄田港,江苏江阴的君山也叫黄山。 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黄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3、战略东移黄歇回到楚国后,立刻调整了楚国的战略,从过去的和秦国死磕,屡屡丧师失地,变为向东北开拓。 避开秦国,他用兵北方,几年时间,灭鲁攻齐。 使楚国再次强大。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 当是时,楚复彊。 四、几次大战,证实了他内奸的身份从上面这些事迹,只能说春申君不敢和秦国打交道,但不能说他是内奸。 但看看他如何和秦国打交道,你就知道他和秦国绝对有猫腻。 春申君和秦国只有三次明显交集。 1、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画蛇添足了,在这次事件中,赵国面临灭国危机,在楚顷襄王强压下,春申君带楚国出兵,不过这次也是打酱油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信陵君,他汇合五国大军,成功逼退秦军。 2、五国攻秦,做话事人的春申君现出原型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几十年过去了,秦国换成了吕不韦当政。 而春申君为相二十多年,其他几个小国天天挨揍,终于受不了了,公推楚国当大哥,一起伐秦。 春申君作为带头大哥,负责策划这件事。 和以前不同,这次,几国是玩真的,春申君虽然是话事人,但在军事上没啥发言权,因为这次五国请出了名将庞煖。 这位大哥可谓当世名将,他研究了之前关东各国联军屡屡失利的经验,发现都是顿兵函谷关前,函谷关地形太险要了,极难攻破。 怎么办? 他仔细研究,还真找到了办法,就是从河东蒲阪绕道,绕过函谷关,直插关中平原。 不得不说,这是个好主意。 这也是为何秦国一定要盯着魏国打,夺取河东地区的根本原因所在。 见我上一篇文章(魏文侯貌似一代雄主,实则根本战略出了问题,亲手断送魏国霸业)他这计划一出,就得到了各国认可。 说干就干,各路大军悄悄集结蒲阪。 渡过黄河,一路直插咸阳。 此时秦国才反应过来,吕不韦匆匆集合大军,出兵抵抗。 双方大军在蕞(今陕西临潼北)相遇,这已经是咸阳的大门口了。 秦国天险失效了,秦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大家都懂深海,峨眉峰这些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春申君爽了这么久,也该回报一下秦国了。 而好的间谍一次就能收回所有回报。 所以这次,秦国决定动用春申君这个最重要的棋子了,虽然用完可能春申君就废了,有点可惜,但事关秦国危亡,顾不得了。 而春申君也没辜负秦国这么长时间的期待。 下面看看春申君精彩表演:吕不韦开会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 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 吕不韦是个商人啊,他会打什么仗? 还敢夜袭,需知道古人夜盲很高,夜袭风险极大,一般很少采用。 他凭啥知道楚军疲敝,遇袭一定战败或退却? 吕不韦可不会打仗而楚军的做法简直是配合秦军一样。 楚军侦知秦军来夜袭,自行东撤。 你咋知道秦军要来的? 而且还没打自己先跑了,啥损失也没有? 看到此处,大家想必都感觉到了:吕不韦应该和黄歇达成了默契:楚先撤,秦别追,秦国解除危机,楚军没减员,春申君不会被降罪。 秦追打其他四国即可。 对吕不韦和春申君来说:完美! 双赢! 仗还没开打,老大带军先跑了,四个小弟面面相觑,这还怎么玩? 撤吧。 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 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 于是,韩、魏、卫之军也都回国。 轰轰烈烈的伐秦就这么戏剧化的无疾而终了。 就这表现,你说春申君不是内奸谁信啊? 而秦昭襄王和范睢当年必定留下了春申君投效的书面证据,吕不韦才会知道有这么个有用的棋子。 才敢表演一把运筹帷幄退五国大军。 楚考烈王也终于确认这一点。 黄歇,我对你这么好,你终于还是背叛了我。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3、迁都割地打完这么一场稀里糊涂的仗,春申君国际声望大跌,门客硃英对他说:人们都认为楚国是个强大国家而您把它治理弱了,这种看法我认为不对。 咱们要扭转这种印象啊。 他给了个主意:割地迁都秦国要越过黾隘这个要塞进攻楚国,是很不方便的;要是从西周、东周借路的话,它背对着韩、魏两国进攻楚国,也是不行的。 现在的形势就不是这样了,魏国危在旦夕,楚国不能吝惜许和鄢陵了,我们不如把这两城邑割给秦国。 但这样秦国军队离楚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路,对楚国威胁太大了,怎么办? 迁都吧。 “春申君同意了他的建议,报楚王批准后,楚国当时就把都城从陈迁到了寿春。 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又搞到了两座大城。 春申君也回到了封地吴,同时还干着宰相的活。 说明春申君也觉得自己干的这事不地道,在寿春肯定骂他的人太多,回封地吴地了。 四、总结与反思春申君能在战国末期各国激烈交锋状态下,执掌楚国几十年。 证明他确实有能力。 而他能周旋在楚秦两个大国之间,最重要的是他对楚王有扶立之功,同时又是秦国的暗子。 当然,他的运气也不错,赶上了好时代:好兄弟范睢推行的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国矛头转向了魏、韩、赵,给了他施展拳脚的空间。 种种机缘巧合之下,曾经只是秦昭襄王和范睢当年随手布下棋子的黄歇,几经周折,最终成为了战国四公子之一,还顺道开发了上海,真是造化神奇。 发布时间:2025-10-26 08:25:22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