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代打仗到底是什么样的 和想象中的有什么区别 内容: 趣历史小编了解读者都很感兴趣古代打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孙子兵法》开篇的《计篇》讲了五事七计。 所谓七计就是: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咱们今天就讲这个。 打仗这个东西,说白了就四个字,知己知彼。 多简单的四个字,不过可真是难。 大多数人连知己都做不到,更别说知彼了。 今天我就提个问题,你怎么了解“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我们设计个场景,现在白起带兵10万和赵括的10万赵军遭遇了,两军拉开阵势要打。 白起要破敌就得搞清楚以上5点。 那怎么搞清楚呢? 两军对阵,主将登上将台,开始观察敌军阵势。 看什么东西呢? 敌军分成几部,每部的兵力编成、兵种结构。 可是10万大军列阵,战场正面很宽了,主将就算在高台也看不清全貌,怎么办呢? 看对方的将台呗。 竖了多少旗帜,分别是什么颜色。 主将身边有一堆子幕僚,这些人干什么的? 难不成真是出出主意、写写公文? 那可真不是,打仗的时候这些幕僚的作用可大着呢。 这个时候这帮幕僚和中军的将佐就开始紧张的工作了。 把观察到的敌军阵势堆沙盘摆出来或记下来、画出来。 这些幕僚和中军将佐就是主将的参谋班子。 斗智斗勇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主将之下直接指挥到的“军”有几个,那台上就至少有几面旗帜。 孙子同样在《计篇》里说过了:“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这几句可不仅仅是讲大的战场态势。 放在两军对阵时是一样的。 有个成语叫偃旗息鼓,在没开战之前我可以把旗帜放倒,需要哪一军行动时竖哪一面。 或者战前竖的是假的,等到开战再把真的举起来。 或者我直接就是真的。 为了搞清楚敌人的虚实,就要开始试探进攻。 试探进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摸清敌军的战斗力。 而是要摸清敌军信记号怎么规定的,也就是说摸清敌军指挥的密码。 现代战争破解敌军密码是很重要的工作,在古代更重要,这是由主将带着他的中军将佐、幕僚们亲自完成的。 不仅看,还要听。 通过试探进攻就可以了解敌军的指挥信记号是按常规来还是反着来,还是另外规定。 这一过程中,中军将佐和幕僚们就开始紧张的记录,然后报告:红旗往左动,是敌军前军右一部往右移动;大鼓擂是往后移动。 等等等等。 前军将领也飞速回报,这次进攻与敌交手三个回合,敌军行列变换了三次,被斩杀的敌军全是精壮没有老弱。 每支大军在训练的时候最基本的信记号都是一样,比如鸣金,一下是停止,三下是退兵。 比如鼓声,点击一下进一步,擂鼓是交锋。 训练时基本都一样。 在完成常规训练的同时,训练精良的大军就会改变信记号进行训练。 目的就是为了交战时不让敌军看穿我的指挥方式。 所以经过一轮甚至多轮的试探进攻后,高明的主将基本能摸清敌军的指挥信号和大军的训练水平。 比如我们上述文字,白起听了中军将和前军将报告的情况,马上就能得出结论。 这个赵括信号规定变化很多,部队在接战时能熟练变换队列。 这训练水平太高了,今天不打了,想出办法再破敌。 当然以上只是假设场景。 当年赵括和白起对垒时,为啥会被秦军前军诈败所吸引呢? 就是在这段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上当了。 光靠一个前军诈败能行? 得让赵括以为破解了白起的指挥密码。 让赵括认为:“嗯,白起老匹夫,搞的是反的那一套,形左实右、形前实后。 不过尔尔。 ”然后,秦军前军再假装战败,然后赵括一看,白起指挥台的各种旗帜都在拼命摇晃呼唤全军撤退。 好,杀过去,杀了白起老匹夫。 可这套信记号是假的,事先演练了给你赵括看的。 孙子一再说的军形,不光光是军阵中的兵马啊。 眼睛看得见的旗帜,耳朵听得见的金鼓号角,都是军形。 示形动敌,这是整个空间的。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中军将往往能成长为大将,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因。 所以,不懂最基本的军事知识,不要去看什么孙子兵法。 开篇就告诉你了,要知己知彼。 怎么知啊? 先把最基础的书拿过来去学。 没有知识的融会贯通,手捧着《孙子兵法》跟我说,要知己知彼。 你拿什么知啊? 要靠基础知识积累才能懂军形,辨虚实的呀。 我今天讲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兵家不传之秘。 所以你纵观中国史书,你找不到具体作战指挥的记载。 这些东西那帮写史书的书生是不懂的。 只有越往古代的史官,那时文武不分途,这帮人是懂军事的。 我们语文课本上的《曹刿论战》写得多好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一看就了解是内行。 发布时间:2025-11-01 08:19:02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