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含山话语法主要特点及例句 内容: 1、在含山话里,“在”可作助词,缀于句末,表示动作的进行时态。 例如:张老师上课在。 (张老师正在上课。 )张老师跟人家讲话在。 (张老师正在跟人家谈话。 )张老师看电视在。 (张老师正在看电视。 )“在”与“之”构成“之在”,在句末,表示动作的进行时态。 例如:大门锁之在。 (大门锁着呢。 )小王忙之在。 (小王忙着呢。 )电灯亮之在。 (电灯亮着呢。 )2、助词“之”的多种用法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例如:他举之红旗走在头里。 (他举着红旗走在前头。 )讲之讲之来到之。 (说着说着来到了。 )开之灯睡觉。 (开着灯睡觉。 )桌上放之一个花瓶。 (桌上放着一个花瓶。 )出现在谓语的后面表示完成态。 例如:饭煮熟之。 (饭煮熟了。 )书看完之。 (书看完子。 )水浇滚之。 (水烧开了。 )用于状态补语前面,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相当。 例如:懒之要命。 (懒得要命。 )忙之顾不上吃饭。 (忙得顾不上吃饭。 )想之睡不着觉。 (想得睡不着觉。 )用在疑问句尾表示疑问。 例如:你可吃之? (你吃没吃? )病可好之? (病好没好? )他可来之? (他来没来? )3、可能补语句的助词“得”可以省略普通话的可能补语多用“得”连结述补之间的关系。 例如:你能拿得动吗? 我能拿得动。 而含山话却习惯省略助词”得“而不改其义。 例如:你可能拎动? 我能拎动。 (你能拎得动吗? 我能拎得动。 )你可能看懂? 我能看懂。 (你能看得懂吗? 我能看得懂。 )你可能记住? 我能记住。 (你能记得住吗? 我能记得住。 )4、“家去”和“家来”含山话除了把“回家去”习惯说成“赵家”之外,还习惯说成“家去”,把“回家来”也习惯说成“家来”。 含山话的这种说法,既可能是省略了主要动词“回”,也可能是“去家”、“来家”的颠倒,总之它是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 5、“毫毫”的副词作用在“大”、“高”、“去”、“深”、“远”、“扁”、“红”、“亮”、“肿”等词的前面都可以用“毫毫”加以修饰,限制,其作用可分两类。 其一是强调被修饰限制词的相反意义。 如:毫毫大(很小)、毫毫高(很矮、很低)、毫毫长(很短)、毫毫深(很浅)、毫毫重(很轻)、远毫毫(很近)、毫毫宽(很窄)。 其二是对被修饰词作正面强调。 如:毫毫扁(一点点扁)、毫毫圆(一点点圆)、毫毫红(一点点红)、毫毫亮(一点点亮)、毫毫肿(一点点肿)。 标音语法例句哪一个? 我,老王。 老张呢? 老张在家里吃饭在。 他还没吃好吗? 没有。 大概再有一下就吃好了。 他讲一下子就走,怎搞到杠子还没走。 你到哪块去? 我到城里去。 你好长去我马上就走。 你去搞什么? 看电影。 你可去? 这个电影我看过之。 你再看一遍嘛! 你先走,等一下我就去。 发布时间:2025-11-05 08:47:05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