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上的陕西出现过哪些名医?他们有哪些成就? 内容: 历史上的陕西出了不少名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韩康 东汉 陕西西安韩康,字伯休,东汉人士,皇甫谧著《高士传》中人物,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得知。 常游走于名山大川采药,去长安集市上叫卖,不让还价。 三十多年不变。 有一次,一个女子向韩康买药,韩康坚持价格不改变。 女子发火道:“你莫非就是韩伯休? 才不让还价! ”韩康天长叹一声说:“我本来想要逃避现实,(不料)今日连小女子都知道我韩伯休,我何必再卖药! ”于是(收拾行囊)逃入霸陵山中隐居去了。 孙思邈 唐朝 541年—682年 陕西铜川耀州区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 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他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 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 ”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陈玄 五代 陕西西安陈玄,家里世代从医。 起初,侍奉河中王重荣,乾符年间,后唐武皇从太原带领军队攻打王行瑜,沿路经过蒲中,当时,陈玄服侍武皇汤药,武皇非常敬重他,等到返回太原,整天在左右服侍。 武皇性格刚愎残暴,喜欢杀人,没有谁敢去进谏,陈玄深知他的性情,每当武皇暴躁发怒,就慢慢启发劝谏,不止一人因此而免除灾祸。 因此,晋人很是敬重他,馈送礼品的功臣显贵充满门廷。 他生性喜欢喝酒乐于施舍,随意获取却没有私人积蓄。 明宗时,担任太原少尹,入宫担任太府卿。 长兴年间,集中他一生所使用过的药方七十五副,并且撰写配药方法一百种,称《要术》,刊刻在石碑上,放在太原府衙门的左边,以此展示给大家看,生病的人依赖于它。 天福年间,以年老上表请求退职,以光禄卿身份辞官退隐,在晋陽去世,享年八十多岁。 张宝藏 唐朝 陕西临潼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肠胃出了毛病,宫中的御医轮番上阵,却都不见明显的效果。 唐太宗下诏征医方,有谁献出的方子能将病治好,必定会有重赏。 张宝藏当时在金吾卫当长史,经常在太宗身边执勤,已经快七十岁了。 他听到皇上的病状后联想到自己也得过类似的病,服用了一种叫乳煎荜茇的汤药很是见效,就把这个方子献了出来。 荜拨是一种草本植物,入药后能够治疗呕吐泄泻。 唐太宗服用了乳煎荜拨汤药之后,果然病愈。 韦讯 唐朝 陕西关中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曾为侍御医(684~690年),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 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任光禄卿,掌御膳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还乡。 他施药济人,巡医于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 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故里,世仰为药王。 王焘 唐朝 670年-755年陕西郿县王焘从小体弱多病。 他十分孝顺,不解衣带地照顾母亲,还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也渐渐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 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但是他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而到了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 自此,他便如饥似渴地在那里阅读晋、唐以来的医学书籍。 他在这里度过了20年的时间,在系统阅读大量医书的同时,他还认真的做了详尽的摘录,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的医学资料。 其中仅古方就有五、六十家之多。 后来,他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十有六七难逃一死。 他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竟然把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由此,他便决心发愤编写医书。 武之望 1552—1629年 明朝 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之望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 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 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继又广集名医高论,分类论述内、外、五官诸科证治,撰成《济阳纲目》一○八卷(1626年),以与《济阴纲目》成二仪并育之意。 柴旻 明朝 山西临县柴旻,明成化年间(1465~1487)任皇室太医。 他医术高明,求医者甚多。 一次,御妹患病无人能治,柴旻入宫,走线切脉,药到病除。 宪宗朱见深龙颜大悦,赐葭州乌龙铺丁地1200亩以为酬谢(此地一直延续至土地改革时)。 柴旻殁后,葬于佳芦镇高家畔山顶榆皮塌,建有十二层的“栖云塔”(亦称“名医塔”)以示纪念。 白羽宸 清朝 陕西清涧县崇祯七年(1634),随父白慧元客居任丘。 十一年(1638)父抗清阵亡,羽宸在积尸中寻得骨骸,扶柩归葬。 十五年(1642)荫入太学。 清朝建立,其“躬身山野,终身不仕”。 晚年,潜心钻研医学,救死扶伤,著有《医理》20卷;并首纂《白氏族谱》。 长子白玠,有传。 三子白璟,字景玉,亦深通歧黄,每遇奇症,治之多愈,被褒为韩康再生。 马朔 清朝 陕西武功县清乾隆时人,精于医。 有一张姓久腹病,医治无效,他用银针刺其背并用艾灸之即愈。 一杨姓患者盛怒暴躁,致使两睛突出而失明,他用银针拨之使睛复位,再投以药,其明如故。 一次,他应邀出诊,听到患者屋内哭声起,以为患者已故。 经诊,发现患者尚未绝气,因乱投药物所致,即用推拿法治之,再投以药,不日患者康复。 乡绅陶某四肢不举,广求名医无效。 邀他去治,家人见他衣冠简素,言谈质朴,卑视之意形于色。 他不介意,检查后开处方施药,三日后患者能下床行走。 家人惭愧地致谢道:“容我不识长者,有所慢待,望勿介意,今专听君治疗”。 他又开处方,再过三日,陶某痊愈。 当时,陕西巡抚毕沅闻其名,特邀至省垣,当众试验,果如所闻,巡抚惊叹不已,赠“关西医望”牌匾,以资嘉奖。 发布时间:2025-11-11 08:11:05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