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化可以丢,道理不能丢 内容: 冬天的寒风一吹,便教人分外想念夏日阳光。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看见过雪花了,回不去的恐怕也不仅仅是童年那些日子。 偶然间由雪,想起周汝昌先生。 周老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有着巨大成就,但李白最喜欢的是周老在唐宋诗词鉴赏上的贡献。 诗词是中华文化里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可惜的是如今懂欣赏的人是越来越少。 因想起周老,进而想起红楼梦里一段大雪中的即景联句。 但怎么都想不起要想的那句,不得不感慨岁月不饶人。 好在,闭目思索,最终还是记起来了。 “加絮念征徭”一些古文、诗词,现代人难以理解,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书读的太少。 譬如说用典这种艺术手法,就普遍存在于古文、诗词中。 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已经是很浅的一种用典手法。 借用周公的故事,来表达曹操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加絮念征徭,“加絮”也是一个典故。 《唐诗纪事》里记载,大意是朝廷给戍边的军士分发棉衣,有一个士兵在棉衣中发现了一首诗,诗的内容大致上是讲做棉衣的人怕穿棉衣的人受冻,多加了棉絮进去。 这个事情被唐玄宗知道以后,就问谁干的,并且承诺不治罪。 然后一个宫女就坦白了,唐玄宗就把宫女嫁给了士兵。 李白还听过另外一个版本,李白个人更喜欢这个另外的版本:前线战事吃紧,后勤加班加点给前线赶制物质保障。 有一个民女,做得就是针线活,缝棉衣,她想到前线的人要在酷寒中英勇战斗,很心疼,于是便多多给棉衣里加棉絮,能暖和一点是一点。 战争很残酷,战士不是战死就是冻死,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这个人就是穿了那件加厚棉衣的男子。 再后来,这个男子退役返乡,寻一门亲事过日子,就寻到了之前的民女。 民女嫁过去之后,某天整理丈夫衣物,发现了这件她自己做的棉衣,于是很感慨,没想到这段幸福的婚姻,起源于当年自己做棉衣时的一份善心。 不管是哪个版本,核心都是说一个事:心存善念、身行善举、终得善缘。 人人都很渺小,渺小的人做一点点事,在历史里其实微不足道,但恰恰是那些微不足道,汇聚成了璀璨的文化。 诚然,文化都是意识的产物,既然是意识的产物,便属于人为的,说有便有,说没有也没有(这句需要有一定哲学基础才能理解,读者不必强求)。 但是,支配人类发展的,就是文化。 不管是哪个版本,都属于表文化、具体文化,它只是方便人们理解。 有时候,要丢掉,也可以丢掉,不用懊恼,不用惋惜。 但是,里面那个道理,不能丢,那个道理才是核心,这个核心可以套在一千一万个故事上,创作出一千一万个表文化、具体文化。 拉去做衣服的民女、被使唤做衣服的宫女,没有计较这种劳动是不是合理,她们想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谁使用,怎样能够给使用者增加一点温暖。 有些事情本就是举手之劳,而有的人却偏偏赌气把它干得更糟糕,于是陷入一个更加糟糕的循环,最后是无休止的抱怨生活不如意,想想也是可叹! 抬杠的人自然也能找到合理的抬杠角度,把你杠到哑口无言。 譬如说宫女私自加棉絮,滥用公家物资,假公济私成就自己姻缘。 对于这种观点,李白是无力反驳的,生活本就充满争论,若你的想法、你的角度,能让你生活的很愉快,那也不必理会别人。 但如果只是增添自己气愤,给自己添堵,那就是活该了。 公众号:慈俭化尘 发布时间:2025-11-27 08:13:52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