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布达拉宫 内容: 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作为中国藏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缩影,被雀为世界文化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宫墙,令人叹绝布达拉宫按颜色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用大小花岗石砌成。 从外面看,上百米的高墙平整如刀削,令人叹绝。 据说,宫殿东墙是由拉萨一带的石匠完成,墙角尖若刀斧,西墙由后藏石匠完成,进求圆滑。 传说,从东墙扔下一整羊,到墙底羊能被劈成两半;从西墙上扔下一个鸡蛋,滚到下面则完好无损。 布达拉宫建在红山上,深入岩层的墙基最厚,达5米以上,往上逐渐收缩,到宫顶时,墙厚仅1米左右。 部分墙体的夹层内还注入了铁汁。 这一切,保证了这座宫殿在340多年里巍然不支。 有趣的是布达拉宫中还是有白玛草(学名柽柳)墙、草坏墙和牛粪墙,独具高原风格。 壁画,墙上的历史布达拉宫有1000间房屋,几乎所有房间的内壁都装饰有壁画、图形、卷轴唐卡和木刻版画,木构件也尽是“雕梁画栋”的杰作。 可以说,布达拉宫真是一座巨大的藏族绘画艺术的博物馆。 壁画是这个博物馆中最珍贵的部分。 现存最早的“曲杰查布”佛殿里,1300多年前的壁画至今色泽艳丽。 历史、宗教题材也是壁画的主要内容。 除了佛像、佛教故事以外,西藏妇孺皆知的“猴子变人”的传说,五世达赖赴京进见顺治皇帝,文成公主进藏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能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上找到。 当年的绘画大师们也并不忽视生活。 有的壁画还展示了藏族人民多彩的生产和生活。 垃圾,已积数百年布达拉宫垃圾的历史与宫殿一样久远。 340多年来,宫内的垃圾从未往外倒过。 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冬宫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办公地。 因宗教的缘由,人们认为如果垃圾随便往外倒掉,就会“倒运”、“气”,垃圾一直存放在宫殿地垄里。 为了维修布达拉宫和弄清墙基的损坏程度,不得不清理这些垃圾。 据说,30个人,历经8个月,花费14万元,共清理出垃圾2345吨。 过去盛传布达拉宫里的垃圾与无数珍宝混在一起,有“一把值千金”之说。 然而,清理的结果并非如此。 除找到一对象牙、一尊小佛像和一些珊瑚、松耳石、象鞍、象皮、野生皮、古代木制兵器外,实际上没有太多的宝贝。 相反,厚达几米的300年垃圾和鸽子粪却养了大量的虫子。 宝贝,价值连城灵塔是布达拉宫内最辉煌、信徒朝拜最多的地方。 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最大,高近15米,塔身用金箔包裹,共用黄金11万余两,并镶嵌着15000余颗钻石、宝石、翠玉、珍珠等。 布达拉宫内共有8位达赖喇嘛的灵塔,塔内用各种名贵藏药保存着他们的法体。 布达拉宫可谓佛的世界,小佛像不计其数。 宫内藏有隋代和唐代的释迦牟尼木雕像,明代的金制的释迦牟尼像。 另外,还有大量金、银、铜、玉、犀角、泥制成的佛像和佛教大师们的塑像。 布达拉宫藏有大量的经书,有印度已失传的贝叶经,有金粉书写的大藏经《甘珠尔》(佛经部)和用几种金银珠宝缮写的大藏经《丹珠尔》(佛经注疏及百科书)。 宫内还保存着许多反映藏汉关系的历史文物,包括清朝册封达赖的金印、金册和玉册,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令人目不暇接。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乃建此宫而居。 以后两次毁于灾害兵火。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进行扩建,历时半个世纪始具规模。 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置华丽,墙上绘有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多出名家之手。 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辉煌金碧。 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技艺。 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 每逢节日活动,宫门挤满信仰藏传佛教各民族佛教徒,成为著名佛教圣地。 1990年8月后重修。 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历史“布达拉”,或译“普陀珞珈”,都是梵语“potalaka”的音译,意为“佛教圣地”。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 641年,他与唐王朝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玛布日山上修建了宫殿。 因为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世间自在佛)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作“布达拉宫”。 当时的布达拉宫有大小房屋一千间,但是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遭遇雷火烧毁了一部分。 后来在吐蕃王朝灭亡时,宫殿也几乎全部被毁,只留下了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 此后随着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萨迦,布达拉宫也一直处于破败之中。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拉萨再度成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 1645年,他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竣工,是为白宫。 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宫中。 从这时起,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五世达赖去世后,为安放灵塔,宫廷总管第巴? 桑结嘉措继续扩建宫殿,形成红宫。 在红宫修建时,除了本地工匠,清政府和尼泊尔政府也都派出匠师参与,每天的施工者多达7700余人。 整个布达拉宫到1693年基本完工,总共历时48年,耗资约白银213万两。 布达拉宫在建成后又进行过多次扩建,方形成今日之规模。 1959年,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离开西藏。 此后,布达拉宫就不再是政治活动的场所,而只保留了宗教的功能。 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资人民币5500万元进行第一期抢险加固维修。 2002年起又实施了投资1.7亿元的以基础地垄加固为主的二期维修。 截至2007年9月,二期维修进展顺利,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90%。 布达拉宫主体古建筑地垄加固和红宫、白宫等17处古建筑维修已基本完成;雪城古建筑维修完成90%以上,雪巴列空等12处景点已正式对外开放。 布达拉宫建筑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 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 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 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 其外观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 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 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总是不计其数。 他们一般由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 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 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 有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 此处就是历代达赖兴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白宫现存布达拉宫最古的建筑是法王洞。 9世纪时,布达拉宫因吐蕃内乱遭到破坏,仅存法王洞。 洞内供着据传为松赞干布生前所造的他自己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并列的塑像。 白宫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 它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场所,共有七层。 最顶层是达赖的寝宫“日光殿”,殿内有一部分屋顶敞开,阳光可以射入,晚上再用蓬布遮住,因此得名。 日光殿分东西两部分,西日光殿(尼悦索朗列吉)是原殿,东日光殿(甘丹朗色)是后来仿造的,两者布局相仿,分别是十三世和十四世达赖的寝宫,也是他们处理政务的地方。 这里等级森严,只有高级僧俗官员才被允许进入。 殿内包括朝拜堂、经堂、习经室和卧室等,陈设均十分豪华。 白宫的第六层和第五层都是生活和办公用房。 第四层有白宫最大的殿宇东大殿(措钦厦)。 殿长27. 8米,宽25. 8米,内设达赖宝座,上悬同治帝书写的“振锡绥疆”匾额。 布达拉宫的重大活动如达赖坐床典礼、亲政典礼等都在此举行。 白宫外部有“之”字型的上山蹬道。 东侧的半山腰有一块宽阔的广场,称作德央厦,是达赖喇嘛观看戏剧和举行户外活动的场所。 广场的南北两侧建有僧官学校等。 白宫在红宫的下方与扎厦相连。 扎厦位于红宫西侧,是为布达拉宫服务的喇嘛们的居所,最多时居住着僧众25000多人。 它的外墙都是白色,因此通常也被看作是白宫的一部分。 红宫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 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 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 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 其中最大五世达赖灵塔殿(藏林静吉)殿高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的灵塔。 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钦鲁,亦名司西平措)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积达725. 7平方米。 殿内悬挂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 整个殿堂雕梁画栋,有壁画698幅,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 在红宫的西部是十三世达赖灵塔殿(格来顿觉),建于1936年,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 其规模之大也可与五世达赖灵塔殿相媲美,殿内除了灵塔,还供奉着一尊银造的十三世达赖像和一座用20万颗珍珠、珊瑚珠编成的法物“曼扎”。 红宫中的法王殿(曲结哲布)和圣者殿(帕巴拉康)相传都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 法王殿正处在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它的下面就是玛布日山的山尖。 据说这里曾经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所,现供奉着松赞干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以及大臣们的塑像。 圣者殿供奉松赞干布的主尊佛—一尊由檀香木天然形成的观世音菩萨像。 红宫的屋顶平台上布满各灵塔殿的金顶,全部是单檐歇山式,以木制斗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铜瓦。 顶端立一大二小的三座宝塔,金光灿灿,煞是耀眼。 屋顶外围的女墙用一种深紫红色的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墙顶立有巨大的鎏金宝幢和红色经幡,体现出强烈的藏式风格。 红宫中的另外一些宫殿也很重要。 三界兴盛殿(萨松朗杰)是红宫最高的殿堂,藏有大量经书和清朝皇帝的画像。 坛城殿(洛拉康)有三个巨大的铜制坛城(曼陀罗),供奉密宗三佛。 持明殿(仁增拉康)主供密宗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及其化身像。 世系殿(仲热拉康)供金质的释迦牟尼十二岁像和银质五世达赖像,十世达赖的灵塔也在此殿。 布达拉宫所有宫殿、佛堂和走廊的墙壁上,都绘满了壁画,周围还有各种浮雕。 壁画和雕塑大都绚丽多彩,题材主要有高原风景、历史传说、佛教故事和布达拉宫建造场面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宫内收藏了大量文物珍宝,有各式唐卡(佛教卷轴画)近万幅,金质、银质、玉石、木雕、泥塑的各类佛像数以万计。 此外还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明清皇帝的赦书、印玺,各界赠送的印鉴、礼品、匾额和经卷,宫中自用的典籍、法器和供器等。 其中如金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两者都是藏文的《大藏经》)、贝叶经《时轮注疏》、释迦牟尼指骨舍利、清朝皇帝御赐的金册金印等都堪称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在丰富的藏品中,最重要的是安放历代达赖喇嘛遗体的灵塔。 从五世到十三世,除了被革除教职的六世外,其余八位都建造了奢华的灵塔。 这些灵塔大小有别,但形式相同,均由塔顶、塔瓶和塔座组成。 塔顶一般十三阶,顶端镶以日月和火焰轮。 塔瓶存放遗体,分成内外两间。 外间设佛龛,供千手千眼观音像,内间一床一桌,床上安放达赖尸棺,书桌上放置达赖生前用过的一套法器和文房用品。 所有灵塔都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显得金碧辉煌。 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高达14. 85米,当时为建造它,共花费白银104万两,并用去了11万两黄金。 发布时间:2024-08-15 08:13:41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