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梅州老城区几条以历史名人命名的街道 内容: 义化路为纪念南朝乡贤程呅。 程呅,南朝宋齐年间今平远坝头人。 他是有文化的稳士,人称“程处士”,常以道义教化人民,为民众排难解纷,深受群众崇敬,德高望重。 人们有事不投政府,而愿投诉程呅。 至年高九十余岁病逝。 在南朝齐中兴元年(公元502年),从海阳县分置新县时,后人为纪念他,将县名定为“程乡县”,宋改为“梅州”,后人便将州衙门口一条街称为“义化路”,以纪念程呅以“道义化民”之德。 这便是老县政府门口至南门的“义化路”。 元城路为纪念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 刘元城,讳安世,字器之。 河北元城(今大名)人。 他铁面无私,敢于直谏皇帝,因此得罪奸佞,被谪迁梅州。 苏东坡称其为“真铁汉”。 在梅州期间,倡办教育,开梅州文教之先河。 梅州人为纪念他,在北门城楼建“铁汉楼”以崇祀,后又将今仲元西中段至北门的一条街称为“元城路”。 凌风路为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状元出身,宋末丞相,宋末起兵勤王,曾率兵收复梅州。 后与元兵转战于赣闽粤三省边区。 后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被解送“元大都”(今北京》),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坚真不屈,被元兵杀于柴市。 他在狱中曾写下许多诗,其中《咏梅州》集句中有“楼阁凌风迥,孤城隐雾深”,梅州人为纪念他,将梅州南门沿江一条街命名为“凌风路”。 因这条街最长,后来又以南门为界,将西向至十字街段称为“凌风西路”;将东向至东桥(梅江桥北端)段称为“凌风东路”。 并将南门城楼改称为“凌风楼”。 文保路为纪念明代建城有功的叶文保。 叶文保,梅城人,殷富之家。 明洪武初,因古梅州城年久失修,坍塌过半,政府为避寇乱,拟倡修城,但无能为力,时叶文保带头捐献巨资,并动员民众协助,终把城墙修复。 其中,叶所捐资足可建一半之城墙,深受官府及民众赞赏,被誉为“叶半城”。 后人为纪念他,将北门一条街命名为“文保街”。 中山路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 香山(今中山)县人。 祖籍永安(今紫金)建县时,中坝划给永安。 后人为纪念他,将今十字街口西至今平安桥一条街称为“中山路”。 仲元路为纪念辛亥革命著名将领邓仲元。 邓仲元,原名士元,又字邓铿,梅县丙村人。 幼随父至惠阳读书,长大后跟随孙中山革命,南征北战,屡立大功,任广东军政府参谋长等职,1922年被反动派暗杀。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追赠为陆军上将,并为亲书墓碣,葬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侧。 后人为纪念他,将老县政府门口横街命名为“仲元路”,因此街道较长,后以县政府门口为界,西向至中山路止称为“仲元西路”;东向至泰康路止称为“仲元东路”。 生才路(即今大康路):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温生才。 温生才,梅县丙村人。 先在南洋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革命。 清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抵广州后接受革命党组织刺杀清廷水师提督李准的任务。 3月10日误将清将孚琦为李准,将其击毙,但温生才亦被孚琦的卫兵击伤被俘,温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后人为纪念他,将梅城一条街命名为“生才路”。 辅庭路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辅庭(一说辅庭)。 饶辅庭,字竞夫,梅县松口人。 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牺牲,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后人为纪念他,将程江桥头至中华路交界止命名为“辅庭路”。 周增路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 周增,字能益,梅县松口人。 后人为纪念他,将仲元东路末横街(今梅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后面)一段路命名为“周增路”。 发布时间:2024-08-15 08:22:34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