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一般的都吃些什么? 内容: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句话就是说粮草在军队中的重要性。 现代军队,很多士兵吃的东西都是罐头和压缩饼干。 罐头花样丰富,有各式各样的肉罐头和水果罐头,能为士兵提供营养。 压缩饼干能为士兵提供最基础的体力。 但是,在古代没有现代先进的食品生产工业,士兵也很难吃到营养均衡搭配和精心钻研的食物,在行军打仗都到底吃什么东西呢? 我们做一一分解,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国家的粮食准备古代政府也认识到,战争一直都是关乎到民族生死存亡和国计民生的大事情。 因此,政府都会在战争之前做好各种充分准备,除了整衣备甲和士兵宣誓动员之外,那就是准备粮食。 粮食的准备除了动用国家库存之外,也会向全国征收粮食,做好屯粮的工作。 万一持久战打起来了,战争的前线需要大量军粮不给,后方补给不上造成的兵败或者兵变后果不是一般统治者能忍受的。 因此,曹操就发明了屯田制,强迫士兵去耕种田地。 士兵在战斗时候为兵,平时为农民,这样起到自给自足的作用,能避免了粮食长途的运输补给。 对于一些戍边军队,也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粗粮等农作物为行军的基本粮食古代人也认识到粮食属于后勤物资保障的范畴内,也是决定军队是否能打胜仗的关键所在。 所以古话就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这个“粮草”就包括人吃的“粮”与牲口(马骡)所吃的“草”。 古代的军粮主要是水稻、糜子、大豆、小麦等谷物,主要就是填报肚子,没有太多的讲究。 所以,古代行军打仗,讲究就是能够填报肚子。 唐宋之前小米一般来说,在古代行军打仗中,最常吃的就是小米。 由于小米比较容易储存,能够保存九年之久,大米却只能保存五年,所以小米是非常适合当“军粮”。 在古代,小米也叫作“粟”,简称为“谷”。 当谷去掉壳之后,就称为小米。 古人考虑小米为基本粮食,主要是其他农作物产量也是低得吓人。 如唐宋之前,古代小麦产量非常低,大米产量更是低。 在加上当时中国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 所以,士兵行军都一直都是以小米为主要军粮,从上古时代一直维持到唐朝。 古人也想着伙食丰富,在行军中也喜欢用小米煮粥。 就是在小米粥里加入豆类、野菜、肉类熬成一碗肉粥。 当时的粥非常稠,所以也就做“厚”。 可以说,在古代菜粥或者肉粥,都是很高端的军粮。 肉类和蔬菜都是属于军官的专属,普通士兵是没办法享受的。 如战国时候的秦军,爵位等级高低标准也直接绝对伙食标准的差异。 三级爵位的下级军官,伙食是酱半升、精米一斗、菜羹一盘。 两级爵位的军官,吃的东西也只能是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也只能靠填报肚子为生。 古代士兵除了小米粥之外,下饭东西都是盐、咸菜和酱,一般都还是定量供给。 至于面条,两汉时候虽然发明出来了,却也只是偶尔改善一下士兵的伙食,都还是小米稠粥为主。 虽然诸葛亮发明和创造了馒头,蜀国士兵也能吃上馒头。 但是由于前面所说的,小麦产量有限,都还是粥为主。 在某些时候,当没遭到急行军或者战事正酣,米饭团就成了最快捷的战地快餐。 唐宋之后,小麦和大米唐朝之后,尤其是两宋期间,汉族的聚集地朝着南方发展,麦子和稻谷产量增加,军粮逐渐也变为麦米。 各种面饭制作成的大饼、锅盔、烧饼等,都是行军士兵的主要食物。 宋朝打仗的时候,士兵们背着各种的酱、盐块和杂饼等粮食行军。 在明朝时候,烧饼为军粮得到了普及的推广。 明军通常把烧饼以炭火来烤炙,中间戳个小孔,然后用绳子把烧饼串起来,以便士兵们行军携带,这就是明朝士兵的压缩饼干。 明朝军队一个比较常见的食物烹饪方法,就是把大米蒸熟之后晾干吃,吃的时候用热水去泡饭就可以直接食用,这就是明朝的方便面。 明军野战时候的主要副食就是把豆豉与捣碎的咸盐掺和,制作为饼干模样之后晒干。 食用的时候剥一块与枣核大小的和饭配着食用,用来代替酱菜。 由于蔬菜保质期短,士兵行军时候几乎吃不上蔬菜。 需要蔬菜偶尔也只能在行军路上购买。 在战场附近,一般士兵都设立一些粮仓屯着粮食,高级将士也能吃上火锅,吃吃肉喝喝酒,普通士兵只能闻着味道解馋。 可以看到,古代行军士兵由于主要都是吃粗粮。 在行军时候,士兵都会携带一个长条布口袋,里面装有米、麦、烧饼等干粮。 然后开伙时候每人抓一把出来,煮一大锅大家一起吃,开不了火就生嚼。 由于古代士兵平日也需要补充盐分。 所以在行军之前,就把棉布用盐和醋反复浸泡之后晒开,在行军造反时候就用布把米饭包裹住,制作为饭团。 饿的时候剪下来一块和军粮一起吃,这样能吃到富含有盐味的米饭。 偶尔也能吃肉,补充蛋白质和热量在古代,肉食都是普通士兵的奢侈品。 但是,军队一直都没有肉吃,是没有任何打赢胜仗的力气。 人肉也就成为军人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如在三国时代、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都会吃军中老弱病残或者战败的俘虏为人肉吃。 如三国时候,袁绍军队围困东武阳,守将臧洪先杀守城部队,先杀掉全城马匹给守城部队食用,之后马匹和老鼠都吃光了,他也杀掉自己的爱妾给将士们吃。 需要提及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军粮就是肉干。 游牧民族把牛羊宰杀之后,经过风干加工,变为十几斤、二十斤的肉干,能够携带出征,吃上几个月。 或者把所有牛肉干放塞进一个牛膀胱里面,这样牛膀胱就成了一个食物包。 士兵带着牛肉干或者一个食物包可以出征了。 由于牛肉干富含的蛋白质是普通肉的几倍,一小块可以维持一个人一天食物需要。 士兵在晚上宿营的时候,割下一小块肉干来煮汤,再配上茶水和奶类食品,营养丰富也全面。 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起兵不需要后勤部队运输粮食,也不需要小米豆酱等副食也能有营养补充原因所在。 由于游牧民族食用富含营养和有热量的食品,战斗力才会强大,能屡次强有力进攻中原。 随军小贩的粮食供给在古代,也有随军小贩解决军队粮食供给问题。 这些小贩赶着大车,随着军队的走向流动。 如法国《悲惨世界》里随军小贩德纳第,商贩们与军队做交易,售卖都是士兵需要的蔬菜、瓜果、牛羊肉禽等生活物资。 之外,古代行军时候沿途驻扎的百姓,也能为军队提供必要的物质供给、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不少老百姓出于生计需要,向英国军队售卖生活必需物品,被朝廷官员痛骂为“汉奸”,当时与侵略者做生意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这一种还是比较少见。 很多军队都还是需要劫掠、抢夺重要的粮食来补给,这也造成军中饮食一直缺乏保障。 尤其是打持久战、战事焦灼和战争不利的时候,更容易造成军队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被饿死。 当军粮供给不足时候,只能有组织抢劫敌人,甚至抢劫老百姓,或者是人吃人,这在古代历朝历代都存在的。 这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所谓“一将功成白骨枯”! 发布时间:2024-10-03 08:13:17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