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高宗乾封封禅的背后,武则天是如何算计的? 内容: 说到武则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666年(唐高宗麟德三年)正月初一,唐高宗携皇后武则天及宗室、百官前往泰山行封禅礼。 望着华丽显赫的皇室仪仗,络绎不绝的官员随侍,一须发尽白的老者热泪盈眶,对周围乡民说:“我年轻时,太宗皇帝多次下诏,要来泰山封禅。 可是直到他辞世,也没有来。 二、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皇上终于来封禅泰山,可算是实现太宗皇帝的遗愿了。 ”一神情冷漠的中年文士听后,很不以为然的“嗤”了一声,悄声对老者说:“老人家,如果太宗皇帝见到今天封禅的景象,肯定要怒斥今上! 这哪里是实现太宗皇帝遗愿? 哪里是昭告大唐李氏天命所归? 分明是妖孽将兴,大唐将亡罢了! ”周围听到二人对话的乡民们一脸懵然,中年文士的同行友人赶紧扯他的衣袖,小声急呵:“慎言! 慎言! 说这种狂悖大逆的话,想要杀身灭族么? ”二人趁乡民们懵然不觉时,急忙悄悄溜走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永徽之治”——乾封封禅的前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次年改元永徽。 太宗朝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受遗诏辅政。 高宗初,上承“贞观之治”,君臣勠力同心,大唐愈加繁盛,后世誉之“永徽之治”。 然而,在这繁荣盛世表象下,宫廷内却是激流暗涌。 引发者,则是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的武则天。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一名“才人”(妃嫔的一种称号),因貌美聪慧,为太子李治所恋。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循例出家为尼。 唐高宗不顾伦理礼教和大臣们激烈反对,毅然于永徽二年(651年)迎武则天回宫,封为“昭仪”。 武则天由此开启了她夺位称帝的历程。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武则天在李义府、许敬宗等大臣支持下,通过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事,沉重打击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激烈反对“废王立武”的元老重臣们。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李治再度“联手”,将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元老重臣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至此,唐高宗彻底摆脱了太宗朝元老重臣们的束缚,虽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皇权,却也在无形中为武则天夺位扫清了障碍。 二、封禅之议——乾封封禅的定调“永徽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为唐高宗封禅泰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对唐高宗而言,这本来既是实现父皇未竟遗愿,又是美化、神化自己的绝佳时机。 然而,在后宫与王皇后、萧淑妃等后妃争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政争两个战场屡战屡捷的武则天,也敏锐地觉悟到封禅泰山之礼,对进一步提升自己权势和地位的重要意义。 于是,一场无形的较量,借助封禅之议,缓缓拉开了帷幕。 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暗地指使心腹礼部尚书许敬宗上表,请封禅泰山,以高祖、太宗皇帝配祭昊天上帝,高祖皇后太穆皇后、太宗皇后文德皇后配祭皇地祇。 唐高宗下诏,命百官、诸儒议定封禅礼仪。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因“ 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暂时将处理国政的重任交付“ 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的武则天。 武则天趁机揽权,培植心腹,“ 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为促成封禅,显庆六年(661年),时授朝散大夫、东岳先生,实则为武则天心腹的道士郭行真奉敕在泰山上立“双束碑”(又名鸳鸯碑)。 碑刻“ 显庆六年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 其中蕴含的武则天“二圣”共治的政治诉求,已昭然若揭。 对封禅泰山或许也兴致满满的唐高宗在武则天等人撺掇下,于龙朔元年(661年)下诏,拟定于龙朔四年(664年)正月封禅泰山。 龙朔二年(662年)十二月,因讨伐高丽、百济,河北等地民众劳于征役,唐高宗诏令暂停封禅。 麟德元年(664年)七月,高宗再次下诏,决定于麟德三年(666年)正月封禅泰山。 三、乾封封禅——仪节的变古麟德二年(665年)初,唐高宗至东都洛阳,命李勣、许敬宗为检校封禅使,责成礼官、博士速定封禅仪注。 十月二十八日,唐高宗率皇子后妃、各藩国君长使臣、文武百官自洛阳浩浩荡荡地向泰山进发:“ 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 列营置幕,弥互原野。 ……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 ”十二月十九日,唐高宗一行至泰山脚下。 礼官奏上仪注:“ 封祀,以高祖、太宗同配;禅社首,以太穆皇后、文德皇后同配。 皆以公卿充亚献、终献之礼。 ”传统的封禅礼仪,让欲借此博取更多政治资本的武则天颇感不爽。 合着费劲巴力的撺掇高宗来封禅,临了却没自己什么事,这怎么可以? 可是,借什么冠冕堂皇的由头,既可使自己充分参与,甚至是主导礼仪的进程,又不至于引起太多的非议? 武则天略一思索,很快就发现了传统封禅礼仪中一极不妥的仪节。 她提笔疾书,一会就草成一篇煌煌巨论《请亲祭地祇表》,呈奏高宗御览。 在表文中,武则天先是肉麻地吹捧“封”礼,然后批评“禅”礼不妥之处:“ 登封之礼,远迈古先;而降禅之仪,窃为未允。 ”有何不允呢? 武则天认为:“禅”礼配祭的是高祖、太宗的皇后;可行礼时,都是公卿大臣们一些大男人在操办。 这合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圣遗训吗? 以往帝王封禅,不过欲求成仙、博取虚名而已。 他们创立的礼仪制度,无需拘泥固守,应与时俱进,灵活变通。 大唐封禅,不是为个人的荣耀,而是为“ 推美于神宗”、“ 归功于先德”。 简言之,就是要酬谢祖先的功德。 作为皇后,作为李家的媳妇,武则天理应参与封禅。 从理论上缜密论证自己有权参与封禅礼后,武则天继续展开感情攻势。 她写道:我以前与长孙皇后俱服侍太宗皇帝,礼法上属姐妹关系,因而无法履行子女对父母的晨省昏定之礼;如今,我是长孙皇后的儿媳妇。 祭祀太穆、文德皇后,怎可无所事事? 合情合礼的礼仪应是:皇后应“ 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以亲奉奠。 ”高宗阅奏后,深有感触,深受感动。 他暗想:朕这媳妇虽贪权,虽强横,有时不管不顾地顶撞朕,让朕恨不得下诏废了她。 但事后细想,她还不是在为大唐,替朕操劳吗? 再看这篇奏文,很有思想,很有头脑嘛! 让一群大男人去主持朕祖母、母后的祭礼,好像确实不成体统! 尤其最后一段,哎呀,简直让朕这个“妈宝男”太感动了! 激动万分的唐高宗几乎不假思索,提笔批道:“ 祭地祇、梁甫,皆以皇后为亚献,诸王大妃为终献。 ”初三日,行禅社首,祭皇地祇礼。 唐高宗在社首山降禅坛上行初献礼后,执事者皆退。 宦官们上场,用锦绣帷幔将降禅坛四面遮住。 武则天以皇后身份,率六宫妃嫔升坛。 武后行亚献礼,越国太妃燕氏行终献礼。 封禅礼成后,唐高宗下诏,改元乾封。 因此,后人将此次封禅称为“乾封封禅”。 总结乾封封禅,是唐高宗在“永徽之治”盛世局面保障下,在武则天等人撺掇下,同时也是在完成父皇未竟遗愿、神化美化自己、祈求天地护佑大唐等因素、心理综合作用下做出的决策。 权力欲望极强,意图博取更多政治资本的武则天巧妙地借助封禅,通过撺掇高宗行封禅礼、立“双束碑”、变更封禅礼仪等手段,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干和临急处变的智慧,强化了臣民心中“二圣”观念,为自己博取到更多政治资本,为进一步擅政,进而夺位,改唐为周,奠定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才是乾封封禅的“总导演”和最大赢家。 发布时间:2024-10-13 08:10:15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