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专家称元宵节是“中国狂欢节” 内容: 2月5日,游客们在南京夫子庙广场上选购花灯。 元宵节临近,市场上的各式花灯开始热销,前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 元宵节又俗称“灯节”,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八“落灯”,期间开展祈福、迎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活动。 中新社记者泱波摄又到一年元宵节。 民俗专家向中新网记者介绍,古时元宵节可称“狂欢节”,曾经放假长达十天。 不过由于时代变迁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今天的元宵节虽然恢复了一些旧时习俗,但已不像过去那么热闹。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显得有些“另类”——游艺项目众多且主要在夜间举行。 是夜,灯火通明、鼓乐喧天,在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颇为少见。 民俗专家认为,元宵节可称是全民的“狂欢节”。 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节日逐渐式微,元宵节也不例外。 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下,不少节俗重新被挖掘出来,灯会、猜谜等活动越来越多。 尽管如此,与其鼎盛时期相比,元宵节喜庆是喜庆,“狂欢”意味已经大打折扣。 对很多普通的工薪族来说,元宵节当天还要继续上班,劳累的一天与平时没什么差别。 吃些元宵(汤圆),再把没放完的鞭炮都放了,这个年也就算过完了。 一个本来极富娱乐性的节日,为何在当下难以吸引人参与? 中国的“狂欢节”还有可能重现盛况么? 不同的专家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从国家祭祀活动发展成全民狂欢节日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创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 到东汉末年,才开始成为节日。 隋初,元宵节完全成熟。 明清以来,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因而极其热闹。 其主要内容是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 游行活动中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 放烟花则是元宵节的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西汉的国家祭祀活动最终发展成一个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节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岗也表示,元宵节发展到明朝时非常受重视,曾一度放假十天。 这个节也确实非常热闹,放灯、放烟花等都是一般节日所不具有的。 而今元宵节为何没有了“狂欢”王岗认为,和其他很多传统节日类似,今天的元宵节之所以显得没那么热闹,可能是由于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了,对于节日的感觉也越来越淡。 还有一方面的现实原因是,元宵节没有假期,大家都忙着上班。 在他看来,如果过节又不放假的话,就没什么意义了。 陈连山表示,元宵节习俗传承上出现一些波折,有历史上宗教等方面的原因。 而且,夜间人群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几年前的北京密云灯展踩踏事故就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那么,这个节日还能否再重现昔日的繁盛? 陈连山认为,现在元宵节的活动已经多起来,很多习俗也恢复了,光北京就有好几个灯会。 全国范围内,他认为也有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比如河南洛阳的灯会能够盈利,山西柳林的“盘子会”和南方的“烧瓦塔”等群众参与性都很强。 不像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主导的元宵节活动,观看的人还没有表演的多。 发布时间:2024-11-08 08:23:07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