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要多少年纂修一次玉牒? 内容: 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 分满、汉文两种。 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 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 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 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不过,唯一完整系统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只有清代玉牒。 清代顺治十三年开始,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届时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 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共修玉牒28次。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 在宗室玉牒中,以帝系为统,按照辈份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 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 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 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的情况。 编修方法有直格和横格两大类直格玉牒每页画16行竖格,一般1至2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玉牒。 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 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其详细,通常要占去两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 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 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下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 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封建传统观念。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13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份递降。 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份编修的直格玉牒。 玉牒按册籍大小分为大开本和小开本,大开本为90厘米х45厘米,小开本为54厘米х31厘米。 越是后来的朝代,玉牒的页数越多,份量越重。 有一册光绪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约重90公斤。 纂修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 清朝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修玉牒也是如此,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 雍正元年,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 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 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纂修的是满文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发布时间:2024-11-09 08:09:04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