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齐齐哈尔满族的民族风情 内容: 清康熙年间,满族人陆续迁入齐齐哈尔地区,其中主要是驻防齐齐哈尔城的满洲八旗兵丁及其后裔,分布于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区、铁锋区、梅里斯区所辖的满族聚居村前身。 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为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满语称“哈拉”。 满族姓氏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名称为来源,或金元时代女真人的旧姓,或皇帝赐与的姓氏,或以父祖名字之一作为本支子孙的姓氏。 随着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逐步改变了原来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 清末,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几乎都改为汉姓。 齐齐哈尔满族有“关、富(傅)、陶、胡”四大姓氏。 冠以汉姓的同姓者,不一定都是同宗的本族人。 满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语。 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人使用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 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至清末,满文、满语逐步被汉文、汉语取代。 民国年间,满语、满文已不常见了。 齐齐哈尔的满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 如《罕王的故事》、《阿骨打的传说》等,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 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是秧歌舞。 满族崇尚体育运动。 清代,重视具有军事性质的骑射,还有角抵、赛马、打珍珠球等传统体育项目。 近年来,在一些满族村每年春、秋之际,都举行“莫勒真”(体育盛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比赛。 满族人住宅很有特点。 “四合院、口袋房、字炕、隔扇墙、烟囱生在地面上。 ”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 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齐齐哈尔的满族饮食,民间以面食为主,称面制品为饽饽。 满族人喜食小米饭、高梁米水饭,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稷子米饭泡鲫鱼汤。 还有荞面制品,如荞面面条、荞面饺子等。 满族的民间菜肴以猪、羊肉为主,如白肉血肠、烤乳猪、烤全羊等。 火锅是满席中的主菜,鲜美可口,味道醇厚。 满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 男人穿长衫、长袍,更爱在长袍外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俗称。 妇女们穿的旗袍,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 发布时间:2024-11-13 08:09:32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4636.html